北宋歷經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后,基本上不會存在武官擁兵自重之情形。但不得不說趙匡胤的一系列舉措,只能用一句話概括--"收之東隅,失之桑榆"。
趙匡胤采取用"文官掌權"的方式打壓武官,在國策上實行通判以及宋真宗、仁宗時期的"官職差遣制度,造成了上層效率低下、下層不干實事的情況;在軍事上,由于常年不習武備,造成軍隊戰斗力和指揮效率混亂。
(相關資料圖)
而王安石就處于那個時代的人。
據《宋史》一八七《兵志一》記載:平時養兵費已巨,每出戍,又各有賞賜,國力所以不支,而姑息已久,兵所以不可用。也就是說臃腫的機構加上巨大的軍費以及軍隊戰斗力低下是北宋中期軍事上屢戰屢敗的根本原因。
趙匡胤陵墓
因此,王安石看到了北宋嚴重的問題,這才上述宋神宗請求改革。王安石的改革一方面開源(如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和均稅法),一方面節流(如均輸法),一定程度上強大了國家實力。
但,如果北宋冗官冗兵冗費問題遲遲不能解決,王安石也沒有變法,北宋會走向何方呢?
王安石雕像
有兩種可能性:第一,沒有王安石,還會有類似王安石的某某官員和改革家,他們也會發現北宋的問題,并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那么北宋就有可能繼續生存下去。
第二,假如真的沒有類似王安石的改革家或者懾于守舊派的壓力不敢做聲,那么北宋就會積重難返,會提前數十年被遼和西夏"包了餃子"。
從這個意義上講,王安石是有很大魄力和勇氣的,正是他"不計個人榮辱,為國分憂"的胸懷,后人才會對他多幾分贊許。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