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熱門看點:中國環科院李海生:國家黃河中心建立協同平臺,科技支撐保護黃河

    6月5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山東論壇在山東濟南舉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環科院”)院長、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李海生在論壇上表示,國家黃河中心建立大兵團協同作戰平臺,科技支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資料圖】

    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系統疊加,解決黃河問題要創新方法

    李海生表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流域生態類型多樣,農牧業基礎良好,能源資源相對富集,文化根基底蘊深厚,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黃河流域生態本底脆弱,流域水土流失面積近1/3,中等以上生態脆弱區超過3/4。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和五大沙漠沙地,時刻面臨著生態退化和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的威脅。

    同時,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壓力巨大,水資源極度短缺,總量僅占全國的2%,卻支撐了全國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14%的經濟總量。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40%的生態警戒線。環境質量總體差于全國,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在全國十大流域中最高。發展基礎薄弱,能源化工產業集中,煤炭產量占全國的75%,工業固廢、危廢產生量均占全國的近一半。

    “黃河流域自然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疊加,保護黃河既是重大政治問題,又是重大社會問題,更是涉及復雜系統工程的重大科學問題。”他說,要解決黃河的問題,就需要創新組織機制和理論方法,構建解決區域復雜環境問題的新模式。“要堅持系統觀念,探索環境領域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機制,目的是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協同攻關,共同解決黃河的問題。”

    組建國家黃河中心,破解區域協同治理壁壘

    李海生表示,中國環科院對黃河流域這一復雜系統進行了解構,要實現區域協同治理,目前存在區域、組織、學科、信息、技術五大壁壘。

    據他介紹,中國環科院在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重大科技工程的研究中,曾提出和總結了一系列理論和方法。比如提出“一點兩圈三協同”理論框架,創新了區域污染協同治理模型,構建了“1+X”組織模式和“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機制,實施協同作戰,成功打破了組織、區域、信息、技術和學科五大壁壘。推動區域污染治理范式從過去的“切塊式、片段化”向“協同式、整體性”的轉變,破解了區域累積污染“治理反復、反復治理”的困局。大氣攻關歷時三年,科技助力京津冀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快速改善。

    為科技助力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生態環境部組建國家黃河中心,構建三層次立體化的“1+X”組織模式。一是由生態環境部相關業務部門組成的多部門融合的領導層;二是由中國環科院和國內優勢科研單位組成的多學科交叉科技攻關團隊;三是由黃河中心和駐點團隊、地方政府、企業組成的社會多元共治網絡。該模式實現了大兵團聯合作戰,“對上”支撐國家黃河生態保護治理的科學決策,“對下”破解地方“有想法、沒辦法”的難題。

    國家黃河中心將研究沿黃城市節水減污等問題

    國家黃河中心針對黃河流域突出問題和科技需求,設置24個項目。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戰略引領,搞清楚沿黃城市從黃河取了多少水、往黃河排了多少污,以及下一步如何節水、如何減污、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同時,在沿黃九省區32個重點地級城市開展“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為地方“送科技、解難題,把脈問診開藥方”,推動科研成果快速落地應用。同時建立大數據平臺,實現科研數據共建、共享、共用,破除信息壁壘,支撐黃河大保護。

    目前,聯合研究已匯聚超過120家優勢單位、2000余名科技工作者。“黃河中心將發揮好把珍珠串成項鏈的那根繩的作用。”李海生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