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高 維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每逢“六一”兒童節,很多成年人也“不甘寂寞”,紛紛在這一天“重返”童年。日前,一項面向1001名青年的媒體調查顯示,74.9%的受訪青年感覺,現在年輕人過兒童節的現象普遍。
的確,不必到商場去一睹盛況,僅在當天打開朋友圈,成年人在兒童節的存在感便撲面而來。對此,人們有贊有彈。批評者認為,成年人集體“裝嫩”,暴露了一種“不想長大”的幼稚心態,是不夠成熟的表現。但隨著近年來相關討論的深入,這一派聲音似乎在逐漸減弱。
在兒童文學經典《小王子》中,有兩段話讓筆者印象頗深:“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所有的成年人曾經都是孩子,只是很多人忘記了這一點。”如果把它們放到“成年人過兒童節”這個語境,就不難得出一種理解:他們在這一天的“出走”,正是一種“回歸”。因為已經成熟,才更加珍惜青澀的童年。
“不管幾歲,童年萬歲。”不得不說,成人視角里的童年自帶濾鏡。純真、好奇、快樂,諸如此類代表著美好品質的字眼,似乎都來自那個階段。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其實是一種防御機制,即通過暫時的“年齡退行”,以獲取一種相對的“情緒自由”。應該說,無論是借著節日的噱頭卸下壓力,還是用一波“回憶殺”重溫“童”款快樂,抑或是掙脫年齡的束縛活出自我,都不失為積極的心理建設,都值得理直氣壯地守護。
不要小瞧了童心未泯的意義,學會適當地自我抽離,本就是一道生活考題。正如知世故而不世故是可貴的“人間清醒”,歷經現實世界的諸多無奈,卻始終懷著赤子之心的人,想必也會對旁人多一些溫厚,對兒童多一些平視,對泥濘中的困頓,也能多一些“幽人生一默”般的超脫。汪曾祺寫散文處處透著童趣、季羨林喜歡養小烏龜、錢鐘書愛和女兒玩捉迷藏……童心未泯,有容乃大,文學大師如此,普通大眾亦如是。
當然,成年人的兒童節偏好并不完全是自發的,背后還離不開商業力量的助推。和去年的可達鴨玩具“一鴨難求”相似,據媒體報道,今年不少商家的兒童節套餐玩具也遭到成人瘋搶,甚至衍生出“黃牛”加價轉賣的灰色產業鏈。一個單純的節日,一旦滑向消費主義的窠臼,就難免變味走樣。事實上,成人“重返”兒童節的方式還有很多。如在小學課文中溫故而知新,約上三兩發小敘敘舊,和父母聊聊自己的成長印記,等等。只是一味“買買買”,這樣的儀式感即使成立,層次恐怕也不高。
哲學家周國平說:“凡童心不滅的人,必定對人生有著相當的徹悟。”雖然童年已經漸行漸遠,但心若年輕,則歲月不老。由是觀之,過一個自我定義的兒童節,從“再回首”中“向前看”,做個熱愛生活的“大朋友”,不也挺好的么?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