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今日關注:對抗升級!烏克蘭戰場“矛”與“盾”之爭,成全球軍事界熱門話題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烏克蘭戰場儼然成為武器試驗場,俄羅斯和西方的先進武器紛紛亮相。烏克蘭方面宣稱,5月4日和16日接連使用美制“愛國者”反導系統擊落多達7枚俄軍“匕首”高超音速導彈;而俄軍則表示,在16日的空襲中成功用“匕首”導彈在基輔附近摧毀一部“愛國者”系統。一時間,關于“匕首”與“愛國者”系統的“矛”與“盾”之爭,成為全球軍事界關注的熱門話題。


    (資料圖片)

    只是“矛盾之爭”的低配版本

    俄軍“匕首”導彈與美制“愛國者”系統的攻防之爭,被外界看作是新時代高超音速導彈與反導攔截系統之間罕見的實戰對抗。但從性能而言,無論“匕首”還是“愛國者”,其實都只能算作同類產品的低配版本。

    美聯社稱,“匕首”導彈是全球最先投入實戰的高超音速武器,它采用空射模式,由俄軍米格-31K戰斗機攜帶,射程超過2000公里,最大速度超過10馬赫。它可以攻擊地面和海上目標,并能夠在飛行過程中變換軌道和方向,從而難以被攔截。2018年3月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年度國情咨文中首次公開披露,“匕首”從2017年12月1日開始在俄南部軍區進行飛行試驗和戰斗值班任務。2022年3月19日,俄國防部發言人伊戈爾·科納申科夫少將在簡報會上稱,俄軍首次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摧毀了位于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州的一處烏軍地下大型導彈和航空彈藥庫。這也是人類首次將高超音速武器投入實戰。此后,“匕首”曾多次用于針對烏軍的空襲行動。今年3月9日,俄軍對烏克蘭全境再次發動大規模空襲,其中首次發射6枚“匕首”高超音速導彈,還被美國媒體稱為“史無前例”的最大規模高超音速導彈襲擊。

    但外界普遍認為,在高超音速武器中,“匕首”導彈并不算先進。從技術上看,高超音速武器主要分為助推滑翔型和吸氣型兩大類別。其中后者需要借助超燃沖壓發動機,技術難度更大,目前只有俄羅斯的“鋯石”高超音速巡航導彈服役。而“匕首”導彈在助推滑翔型高超音速武器中,屬于相對簡單的雙錐體彈頭布局,而不是更先進、氣動布局更復雜的乘波體布局。西方情報界認為,“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實際是“伊斯坎德爾”戰術彈道導彈的空射版本,因此更多保留了后者的設計特征。例如典型助推滑翔型高超音速導彈的彈道飛行軌跡通常僅占總射程的較小部分,而“匕首”導彈的前半部分彈道飛行距離較長,約占總射程的一半以上,更類似具備較強再入機動能力的傳統彈道導彈,軌跡可預測性相對較強,讓反導系統有了更高的攔截成功率。

    不過烏克蘭部署的“愛國者”系統同樣也是反導系統中的“低配”。在美國研制的各型反導系統中,陸基中段攔截系統(GMD)和海基“標準-3”反導系統主要針對中遠程彈道導彈和洲際導彈;“薩德”反導系統屬于末段攔截,針對中遠程彈道導彈,攔截高度在40-180公里左右,號稱是“唯一可以同時在大氣層內和大氣層外執行攔截任務的反導系統”;相比之下,“愛國者”系統屬于末段攔截系統,主要針對中近程戰術彈道導彈。盡管“愛國者”系統早在海灣戰爭中就以攔截伊拉克“飛毛腿”戰術彈道導彈而名聲大噪,但事后調查顯示,當時美軍裝備的“愛國者-1”系統對伊軍導彈的實際攔截成功率僅有10%。升級后的“愛國者-2”表現也不佳,韓國方面的報告顯示,該國裝備的“愛國者-2”針對彈道導彈的攔截成功率不超過40%。這種情況一直到專門針對反導任務進行特殊優化的“愛國者-3”出現后才得到改善。美國雷神公司宣稱,該導彈采用動能撞擊模式,攔截成功率大幅增加;同時彈體縮小,一套裝填4枚“愛國者-2”導彈的發射裝置可以搭載16枚“愛國者-3”,從而極大提升火力密度。“愛國者-3”反導系統還推出改進型號“愛國者-3”MSE,后者的最大攔截高度由原先的20公里提升到約40公里。

    目前烏軍已從美國、德國和荷蘭獲得至少兩套“愛國者”系統。盡管公開報道顯示交付烏軍的是“愛國者-2”,但根據社交媒體流傳的照片,16日在攔截俄軍空襲時掉落在地面的烏軍導彈殘骸屬于“愛國者-3”,并非更先進的“愛國者-3”MSE。但無論是“愛國者-3”還是“愛國者-3”MSE,它們在理論上都可以攔截射程1000公里以內的彈道導彈,也具備攔截“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的潛力。

    “愛國者”不是魔法,損失是遲早的事

    到底是“愛國者”擊落“匕首”,還是“匕首”摧毀“愛國者”,俄烏雙方各執一詞,都沒有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變成了真假難辨的“羅生門”。但國際觀察家承認,無論結果如何,“愛國者”與“匕首”的直接對抗,很可能是雙方有意而為之。美國“動力”網站17日稱,“愛國者”系統不是魔法,它在烏克蘭戰場上遭遇損失是“遲早的事”。

    報道稱,俄羅斯此前多次表示,“愛國者”將是其打擊名單上的首要目標。“愛國者”系統從今年4月抵達烏克蘭開始,就被俄軍列入打擊清單,并為其分配最強大的武器。“匕首”空射導彈是為突破對手反導系統、精準打擊重要目標而專門研制的,它也因此成為攻擊“愛國者”系統的首選常規武器。另一方面,“愛國者”系統整體來講是一個相對固定、極易被發現的重要目標。完整的“愛國者”系統包括探測雷達、指控艙、通信天線、發射裝置和供電單元等,目標相當明顯,“只要它投入部署,位置就會被俄羅斯確定”。此外,“愛國者”的雷達工作時會發出大量的電磁信號,極易被探測和定位。而“愛國者”的發射裝置和雷達撤收轉移不夠靈活,需要相當長時間。因此“俄軍借助多種類型的情報手段,從衛星圖像到地面上的線人,都可以近乎實時地幫助定位如此龐大的防空系統”。

    在陣地位置已經暴露的情況下,“愛國者”想要對抗俄軍空襲就只能“硬碰硬”了。該反導系統成為“導彈磁鐵”,不僅因為它們在防空火力和軍事上的價值,還因為它們象征著美國及其盟友向烏克蘭提供的“武器先進性”。報道認為,俄軍可選的打擊手段很多,可以結合“見證者-136”無人機、“口徑”巡航導彈和“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等多種打擊模式提高突防效能。“俄軍可能會優先摧毀‘愛國者’陣地的雷達系統,隨后用‘見證者-136’無人機等廉價打擊手段摧毀剩下的發射架、指揮艙等分系統”。因此“所有人都要做好‘愛國者’被摧毀了一兩個部分的心理準備”。這種猜測也符合16日的實際情況——烏克蘭方面承認,基輔幾乎同時遭到來自不同方向的“匕首”“口徑”和“伊斯坎德爾”導彈以及無人機的襲擊,俄軍行動顯然經過精心策劃。

    美媒最后總結說,烏克蘭需要明白,“愛國者”只是另一種武器系統,“它不是魔法,也不是無敵的,更不是完美的”。

    “動力”網站的說法也得到其他方面的印證。“俄羅斯軍事”網站創始人德米特里·科爾涅夫表示,“愛國者”系統很可能是暴露位置后遭到俄軍“匕首”的針對性打擊。“在網上不難找到烏軍‘愛國者’系統的視頻,俄軍很容易通過視頻中的特征來標記這些反導系統的位置”。德新社17日稱,在發布了可能暴露位于基輔市內多個烏軍防空地點的防空火力視頻后,烏克蘭國家安全局要求6名烏克蘭視頻博主公開道歉。“根據他們發布的視頻,外國情報人員可以從中找到烏軍防空系統的具體位置。”

    不過也有美國專家認為,正是由于這些“愛國者”反導系統的存在,俄軍必須消耗更多昂貴的防區外精確武器對其進行打擊,從而減輕了烏軍其他地區遭受的防空壓力,“這本身也是防空陣地存在的價值”。

    為更高端的對抗積累經驗

    盡管“匕首”與“愛國者”的攻防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但各國軍事分析人士已經開始總結經驗,為未來更高端的“矛盾”對抗提供思路。

    首先受到關注的就是反導作戰的費效比問題。為保證攔截成功率,在攔截傳統彈道導彈時,需要發射兩三枚攔截導彈,單從成本上看并不劃算。由于高超音速導彈的攔截難度更大,這一問題尤其明顯。俄羅斯軍事專家阿列克謝·列昂科夫接受俄《消息報》采訪時則表示,16日的現場視頻顯示,直到“匕首”逼近,烏軍才匆忙發射約32枚“愛國者”攔截導彈,“這是絕望的表現,而不是專業人員的行為”。俄媒還說,考慮到每枚攔截導彈價值500萬美元,這意味著烏軍僅攔截彈藥就耗費了1.6億美元。同時,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前,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每年僅生產300-350枚該型導彈,現在年產量也不過500枚,“烏克蘭一晚上消耗的導彈數量相當于美國近一個月生產的導彈”。如此巨大的戰場消耗速度,無論是資金還是生產能力,美國都難以持續承受。

    其次,“愛國者”系統雖然整個系統龐大,但可以采用分散部署模式,將發射裝置(最多可達8個),與指控艙、雷達等重要設備部署到不同陣地,從而減少被集中摧毀的概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引用匿名美國官員的話稱,部署基輔的“愛國者”系統確實在俄軍襲擊中受損,但并未被完全摧毀。這可能就與該系統采用分散部署模式有關。列昂科夫認為,俄空天軍之前主要借助“匕首”的超高速度和侵徹戰斗部用于摧毀加固的掩體、地下指揮所和武器庫,但在打擊“愛國者”這類分散部署的非加固目標時,需要為高超音速導彈配備破片殺傷戰斗部以增大破壞范圍。

    此外,盡管“愛國者”是否真的成功攔截“匕首”尚沒有有力證據,但西方軍事觀察家普遍認識到,隨著技術進步,高超音速導彈并非像之前宣傳的那樣“不可攔截”。目前美國已經在發展針對高超音速導彈的新一代反導預警衛星星座和更先進的攔截導彈,來自烏克蘭戰場的實際經驗,必然會為反導系統的未來發展注入一劑強心劑。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