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宿城南關菜場西側橋頭,沿武夷路向西步行約百米,一連串的店面擁仄排列。記者從頭頂的招牌中找到“謝師傅鞋吧”時,一陣“嗞嗞”的摩擦聲從店里傳出。
狹小的店面擺放著各種修鞋機器:手搖縫紉機、擴鞋機、壓合機、修飾美容機,卡尺、改錐、銼刀......各種修鞋工具被雜亂放置在工作臺上。
頭發花白的謝師傅坐在機器旁,手持一只女士高跟鞋,小心翼翼打磨鞋跟邊緣。看到記者到來,謝師傅笑著說:“你先坐,過會兒顧客來拿鞋,我得盡快修好。”
(相關資料圖)
打磨完鞋跟后,謝師傅拿出卡尺,比對鞋跟高度,確認無誤后,拿出掌坯材料,剪出符合鞋跟形狀的部分并涂上膠水,與鞋跟貼合后繼續打磨。不一會兒,一雙需要改鞋跟的女鞋就修理完畢。
謝師傅名叫謝孝剛,是老宿城城南遠近聞名的修鞋匠。“我20歲時從蒿溝來到城里,在南關附近已經修了近40年的鞋。”
“修鞋看起來簡單,但是做好并不容易。”據謝師傅介紹,開膠、斷線、換鞋掌是鞋子常見的“病癥”,但每一雙鞋子的“病情”各不相同,需要準確識別并針對性地維修,否則無法保證鞋子的舒適感。
“謝師傅,快幫我看看這雙鞋,鞋掌松動了。”記者與謝師傅攀談時,劉女士突然進門急切尋求幫助。謝師傅接過鞋子后,取下帶有釘子的鞋掌、填充棉線、涂抹膠水、打磨平整......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
“還是謝師傅手藝高,我跑了好幾家修鞋店,都說不好修。”提起謝師傅的手藝,劉女士連連稱贊,“我家離得遠,今天是聽人介紹專程來修鞋,發現價格也不貴。”
“修鞋的價格從4元至20元不等,我在這里干了這么多年,顧客都很熟,開這個店就是走量便民,這樣生意才能一直做下去。”謝師傅自豪地說,因為自己技術好,價格也實惠,店面生意一直都不錯。由于口碑好,他現在還為某品牌鞋子專賣店做售后維修。
穿越夏日酷暑,走過冬日嚴寒。近40年的修鞋生涯里,謝師傅的修鞋點從街頭攤點變成門店。40年來,社會變化日新月異,謝師傅的修鞋設備也在不斷更新。過去修的鞋多為布鞋,用縫紉機重新縫合就能解決問題。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來修的鞋多為皮鞋、運動鞋等,價格幾百元甚至上千元。“這就要求我們在修鞋時,要了解制作工藝和皮革質地,才能把鞋子修得好看,穿著舒適。”
“我從年輕時就開始修鞋,憑著這門手藝,養活了一家人。現在,雖然家里生活條件好了,但是自己有手藝,百姓有需求,還會把修鞋的生意一直做下去。”謝師傅表示。
記者 王碩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