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李勃(陜西省生物農業研究所)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資料圖)
自古以來,在中國人的認知里,候鳥越冬都是要飛向秦嶺淮河以南。像我們熟悉的大雁、天鵝、雨燕、野鴨等,都是按照這個路數隨著季節變化南北遷徙的鳥類。
圖1
(圖片來源:Veer圖庫)
但凡事總有例外,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種不走尋常路的鳥兒——遺鷗。
被遺忘的鳥兒
遺鷗(Larus relictus),屬于鸻形目鷗科漁鷗屬。Relictus一詞,在拉丁語里有“被遺忘的”意思。這鳥兒的名字,起得頗具詩意。但它的發現,卻是一段曲折坎坷的故事。
1924年4月,時任瑞典自然博物館館長的鳥類學家Ejnar L?nnberg在中國內蒙古西部的額濟納旗一個叫作蔥多爾(蒙語,意為“紅柳茂盛的地方”)的地方發現了一只鳥兒,體長大約40厘米,整個頭部深棕褐色至黑色,上沿達后頸,頸部白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為純白色。由于外觀和黑頭鷗(Larus melanocephalus)相似,所以最初L?nnberg認為這是黑頭鷗的一個東方地理種群。
后來,經過仔細觀察和思考,科學家的直覺讓L?nnberg隱約覺得這或許是一個尚未被世人認知的新種類。但出于對學術研究的謹慎,他又覺得以一只標本來下結論過于草率。于是,他在同年的晚些時候又發表文章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并隱晦地將其命名為Larus relictus,意為“遺落之鷗”。
至此,遺鷗進入了科學界的視野。而當年的那只鳥兒,如今已成為該物種的模式標本,保存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自然博物館里。
圖2 榆林紅堿淖生活的遺鷗
(圖片來源:陜西省動物研究所 汪青雄攝)
盡管賦予了遺鷗名字,但隨后的幾十年里,國際鳥類學界對遺鷗的分類歸屬問題一直存有爭議:有人認為它是棕頭鷗(Larus brunnicephalus)的變種;也有人認為它可能是漁鷗(Larus ichthyaetus)與棕頭鷗的雜交產物……
在動物學界,界定一個有效物種的重要條件是必須存在生殖隔離。但這必須有大量的生態資料佐證才行。此外,當時的分類學主要還是以形態特征為主要鑒別依據。遺鷗(尤其是繁殖期)的形態特征和很多鷗類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標本的稀缺也使得形態鑒別不具說服力。就這樣,遺鷗標本和生態資料的嚴重缺乏使其分類歸屬成了鳥類學界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
直到1971年,前蘇聯鳥類學家Auezov根據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湖發現的一個小規模獨立繁殖種群和所采集到的標本提出應當將遺鷗視為有效物種。至此,遺鷗才算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物種被世人所接納。
家在何處尋?
對于遺鷗,盡管身世之謎已塵埃落定,但地球上的遺鷗都分布在哪里?這種鳥究竟有多少只?它們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這些問題仍然撲朔迷離……
為了找到答案,鳥類學家們把中亞和蒙古高原上廣袤的荒漠戈壁作為重點區域進行了多年的搜索。直到1987年,神秘的遺鷗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再次被發現,在桃-阿海子這個內陸湖的湖心島上,科學家們發現了當時全球最大的遺鷗繁殖地。為了能夠有效的保護這一物種,當地政府就地建立了遺鷗自然保護區,到1998年已經有3600對遺鷗上島繁殖,超過了當時已知世界遺鷗種群總數的60%。
如今,這里已成為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被聯合國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此后,在陜西榆林、河北張家口、內蒙古錫林浩特等多地相繼建立起了遺鷗自然保護區。
圖3 陜西省動物研究所肖紅研究員20年如一日堅持在紅堿淖從事遺鷗研究工作
(圖片來源:新華社 陶明攝)
保護區的建立,為遺鷗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也為科學家們開展系統性研究創造了條件。此后,有關遺鷗的生態、種群生物學等工作得以陸續開展。通過對遺鷗的繁殖生物學、生境選擇以及遺鷗繁殖地鳥類群落的組成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遺鷗是一種適應蒙古高原荒漠-半荒漠條件的特有鳥種。
目前,在全球分布的獨立種群主要有四個:即以(哈薩克斯坦)阿拉湖和巴爾喀什湖為中心的中亞種群;散布于整個蒙古高原中、西部并下至南戈壁的戈壁種群;以中、俄、蒙三國遠東交界處的諸湖泊、濕地為其繁殖分布地的遠東種群;和在鄂爾多斯高原及周邊地區分布的鄂爾多斯種群。
圖4 繁殖期的遺鷗夫妻
(圖片來源:陜西省動物研究所 汪青雄攝)
除了明確種群分布,遺鷗的生活習性也逐漸被人類認識。它們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主要在高原荒漠-半荒漠環境中的湖心島上以集群方式在地面筑巢繁殖。產卵期一般在每年的3月至5月,產第1枚卵后即坐巢孵化,由雙親輪流孵卵。
一般孵化后60天左右,幼鳥的體重體長就基本接近成鳥,具有較強的飛翔能力。相比其他鷗類,遺鷗的幼鳥生長比較緩慢,這可能與生長環境中的食物種類和豐富程度有關。待到冬季湖泊開始結冰,則會成群進行遷徙越冬,直到來年春季再重新返回繁殖地。如此往復,生生不息。
圖5 紅堿淖湖心島上剛出殼的雛鳥
(圖片來源:新華社 陶明攝)
飛往何處去?
盡管發現了繁殖地,但遺鷗的遷徒路線和越冬地究竟在哪,還一直困攏著鳥類學家。在自然界,大多數遷徙物種都具有較為固定的遷徙路線和越冬地,如果缺少這些信息,就意味著我們無法對它們生活史中的非繁殖階段開展有效的監測和保護。
由于遺鷗在亞洲大陸腹地繁殖,為了越冬它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向和路線:向東飛往中國沿海;向西飛抵里海和地中海;或者南下印度洋。為了找到“它們冬天去哪里”的答案,在早期研究中,科學家給繁殖地的遺鷗幼鳥佩戴上金屬環,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被標記的遺鷗幼鳥在中國東南部沿海、朝鮮半島、日本甚至越南等地都有被觀察到零星個體。
但是,大規模的成鳥種群究竟去了哪里?仍然是個謎。
圖6 在定邊縣鹽湖灘涂邊覓食的亞成體遺鷗
(圖片來源:陜西省動物研究所 楊亞喬攝)
直到進入新世紀,借助于GIS和衛星定位技術的應用,再加上野外觀測技術的改進,以及越來越多鳥類愛好者的參與,這個謎團才逐漸浮出水面。2003-2006年期間,在天津漢沽、塘沽到大港的沿海地區,大量的遺鷗成鳥被發現,其數量與鄂爾多斯種群的數量基本一致。
至此,鳥類學家們粗略勾勒出一條自中國中北部出發,沿華北北部飛抵渤海灣的遺鷗遷徙路線。以渤海灣沿岸灘涂為中心,向黃海、東海輻射的越冬種群分布模式也逐漸明朗。
為了度過寒冬,這些聰明的鳥兒選擇了這條最為經濟的、幾乎正東正西的遷徙路徑,來到渤海之濱休養生息。
圖7 渤海灣越冬的遺鷗成鳥
(圖片來源:《中國鳥類觀察》 劉陽攝)
前路在何方?
盡管長得其貌不揚,但作為迄今為止發現最晚的鳥類之一,遺鷗已成為我國I級重點保護動物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易危級物種。一個物種之所以會造成瀕危,其原因可能來自于本身,如特化的生存方式;也可能有外在的原因,比如棲息地的退化和喪失。不幸的是,這兩條遺鷗都具備了。
遺鷗的繁殖必須依賴荒漠-半荒漠環境下的湖心島,而這種脆弱的生境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愈發顯著。近十年來,蒙古高原地區的持續干旱,以及人類對于地下水資源需求的增加,使其賴以生存的繁殖地受到極大影響。以紅堿淖為代表的大量內陸湖泊的面積正在不斷縮小。此外,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渤海灣地區人類活動對于遺鷗越冬地的影響也在加劇……
千萬年來進化的選擇,讓遺鷗成為了荒蕪大漠中的“孤勇者”。為了繁衍,它們一直堅持著西去東來的生存苦旅。年復一年,冬去春來,經歷著時空轉變的鳥兒也在艱難地適應著由人類和大自然帶來的種種改變。
為了讓它們能夠長久地生存下去,不至于真的成為“被人遺忘的鳥兒”,需要我們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參考文獻:
1.何芬奇等.遺鷗研究概述.動物學雜志,2002,37(3)
2.劉洋.遺鷗:從戈壁灘到渤海灣.中國國家地理,2008,11
3.張巍等. 遺鷗分布區類型及生態環境特點分析.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7,46(05)
4.汪青雄等. 陜西紅堿淖遺鷗育雛行為和雛鳥生長. 動物學雜志,2013,48(3)
5.汪青雄等. 紅堿淖遺鷗孵卵行為. 生態學雜志,2103,32(2)
6.劉洋.遺鷗向東飛. 中國鳥類觀察, 2012,84(02)
(注:文中拉丁文部分應為斜體)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