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紅網時刻新聞4月11日訊(通訊員 田小紅 記者 吳公然)“鄭支書,我家里的8畝田,你能找人幫我翻耕、插秧嗎?”日前,東安縣端橋鋪鎮涼水井村黨支部書記鄭海輝,在去育秧大棚的路上被村民鄭國勛攔住了去路。
鄭國勛今年70歲,家里共有8畝稻田。老伴身體欠佳,常年不能下田。年輕人都到外省去打工就業,家里無青壯勞動力。看著沒人耕種的農田,鄭國勛著急萬分。
近日,涼水井村召開鄉村振興月例會,全面推廣“田管家”模式。該模式依托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全面提供集中育秧、機械旋耕和機插秧等社會化服務,每畝收取服務費220元。據測算,機械化生產節省了勞動力,每畝還可增收100斤糧食,實現農戶和集體的雙贏。“田管家”模式解了缺乏勞動力家庭的燃眉之急。于是,鄭國勛就找上了村支書,請求找人提供翻耕、插秧服務。
今年以來,端橋鋪鎮全力以赴打好糧食生產攻堅戰,統籌全鎮23個村的農機資源,形成可推廣、可復制、規模化、全覆蓋的“田管家”模式。目前,已建成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經營的集中育秧育苗中心6個,配套新建60平方米的催芽密室2間,配備育秧流水線、旋耕機及插秧機等機械80余臺(套),服務范圍覆蓋全鎮。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