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新民藝評|人民的合唱 上海的交響-熱頭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心靈出發,必將到達彼此心靈深處”——這是貝多芬對于合唱藝術的精準表達。第38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閉幕展演《海上之聲,人民之城》合唱音樂會,今天上午在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舉行。此前,500張入場券通過“文化云”平臺免費發放,2分鐘內被市民一搶而空。人民對合唱的熱情歷來高漲不衰,體現的不僅是對音樂藝術的追求,也是對美好生活的抒懷,更是對上海城市交響的最有力助推。

    唱歌跳舞,是人類表達情感的本能,伴隨勞動而產生。非遺項目田山歌、勞動號子等,就是人們在田間勞作、碼頭扛包之際,為了統一集體動作的節奏、振奮勞作精神而產生的情感共鳴與抒發。部隊操練、學校軍訓時的拉練,也會以雄赳赳、氣昂昂的歌聲陪伴。早在《呂氏春秋》乃至10000年前的賀蘭山巖畫中,就有集體歌舞的表述和畫面——當然,當時還是集體齊唱。

    上海,是中國最早自發開展合唱的城市。1914年李叔同創作的學堂樂歌《春游》,是一首四聲部合唱,標志著我國合唱藝術進入多聲部時期。即便中國最早的專業合唱團,成立于國立音專(如今上海音樂學院,也是“上海之春”主要舉辦方之一),但是業余合唱團早就自發形成。時至今日,上海每一個街道、社區,幾乎都有合唱團。在大中小學校中,合唱團活動也開展得相當普遍。上海的童聲合唱水準,在全國數一數二。閔行區的合唱團數量和質量相對更高,以至于上海市民文化節的合唱大賽承辦方,通常都是閔行。可以說, 這一群眾基礎最廣泛、參與群體最多樣的藝術形式,在上海開展得如火如荼。

    在上海發起的街頭合唱,是最初的合唱樣式,也是半部民眾參與抗日救亡的“藝術史”。抗戰時期,劉良模、司徒漢等愛國指揮家,就在街頭指揮大學生合唱團演唱救亡歌曲。街頭合唱團,就是上海最早興起的合唱團,喚起熱血青年走上抗日道路。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當年就時常在街頭唱響。1938年上海民眾在街頭高唱《義勇軍進行曲》的完整版影像資料,去年剛在國歌展示館發布。新中國成立以后,上海的業余合唱活動,如街道、工廠、部隊等群眾性歌詠更是得到蓬勃發展。群眾歌曲作品眾多,《我們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曲目。其中,《黃河大合唱》時至今日,依然是體現全民合唱水準的首選曲目。

    本屆“上海之春”首次納入多個合唱音樂會和活動,不僅閉幕式是一臺戶外合唱音樂會,昨天還在今潮8弄舉辦了“春之聲”合唱專場——虹口軍之聲合唱團、閔行童聲合唱團和五夜騎士人聲樂團,分別代表了來自各行各業、各具水準的藝術團隊。順應當下年輕人的潮流生活,源自意大利的阿卡貝拉(意大利語:Acappella音譯)亦即無伴奏人聲合唱,就連樂器伴奏都沒有,純粹以人聲展現節奏與伴奏,依然能形成器樂一般的效果“交響”,其優雅的默契可見一斑。此外,已經獲得贊譽的彩虹室內合唱團也首次加入“上海之春”的隊伍——他們的演出一票難求是常態。

    合唱,也是上海樂迷心聲的外在表達。在歌劇中,合唱隊是必要的組成。上海歌劇粉絲已有數萬人,其中不乏自己也能以男高音、女高音或者合唱隊員的方式登臺亮相的。能唱歌劇選段,是合唱隊中的佼佼者。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旗下的上海大劇院、上海歌劇院,分別從劇場和院團出發,培養歌劇迷——不僅有聽眾,還有歌者。他們在推出“交響合唱演出季”的同時,還邀請具有合唱水平的歌劇迷,登上上海大劇院的舞臺,在歌劇《漂泊的荷蘭人》等名劇中加入合唱隊。其中還有幾位不僅是廣場舞領隊,還能唱女高音,60歲出頭依然身材窈窕的上海女性;也有在意大利等歐洲外企工作,閑暇之際自費去意大利羅馬露天圓形劇場聽歌劇《圖蘭朵》的男中音……

    合唱,更是沒有隔閡的國際通行的藝術語匯。跨越種族、跨越語言、跨越文化的特殊魅力,能讓全球各地各族人民都融入音符——這共同的語匯之中。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展現的就是一個“學習成績落后”的“放牛班”,通過合唱改頭換面的故事。時至今日,以這部電影音樂為主題的音樂會,依然廣受歡迎。當然,合唱也可表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品格。《畢業歌》《長征組歌》《團結就是力量》《復興之路》等優秀合唱歌曲,折射的就是中國不同時期的精神面貌以及人民的心向往之。

    從數據上來看,我國已經躋身合唱大國行列。上海大歌劇院的硬件建設已經眉目清晰,但其軟實力發展,依然需要我們合唱人群在公共文化活動中發揮更多作用。(朱光)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