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把女兒送進最好的小學后,我才明白精神科為什么擠滿了小小的孩子-最資訊

    把女兒送進最好的小學后,我才明白精神科為什么擠滿了小小的孩子

    #家長百問百答#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陽光背后必有陰影,名校的背后也有我們看不見的“陰暗面”。

    我們寧可要一個健康快樂的平凡孩子,也不要一個帶著心理疾病的優秀孩子。

    作者 | 番茄媽

    前兩天,看到心理學家賀嶺峰的一段視頻:

    視頻中,他講述道:女兒小的時候,他費盡心力,把她送進了全區最好的小學。

    記得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女兒班主任做了一個“聽寫漢字”的摸底考試。

    賀嶺峰拿到卷子,發現女兒得了97分,也就是100個漢字只錯了3個。

    他就夸獎了女兒一番:“哇,你看你剛上小學,還沒開始學任何東西呢,就已經會了97個,很厲害啊......”

    結果當天晚上,班主任就打電話過來,問他“看到女兒的卷子有什么感覺?”

    賀嶺峰就實話實說:“我覺得不錯啊,挺好的,謝謝老師。”

    結果班主任當時就火了,開始劈頭蓋臉地訓他:

    “你怎么做家長的啊,就你孩子的成績你還覺得不錯?

    你知道嗎?我們這次聽寫,全班17個100分,剩下的都是99分,連一個98分都沒有,你們家孩子97分,嚴重拖了我們班的后腿,你做家長的竟然還覺得不錯,這樣不負責任怎么做家長啊?”

    他當時就被老師訓懵了。

    所以,可以想象,他的女兒整個小學期間過得有多慘。

    因為成績不好,她一直都處在被打擊、被羞辱、甚至被霸凌的環境里。

    但是他那會忙著賺錢應酬,對于女兒的情況完全不了解,只是覺得女兒成績跟不上就是家長做的不夠,所以就想方設法給她請家教、盯著她寫作業到后半夜等等。

    直到女兒后來上了初中,他才慢慢了解到了女兒曾經遭受的一切。

    在女兒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坐校車去學校,她甚至很想從校車上直接跳下來。

    得知這些事情之后,他到現在都特別后悔。

    他覺得, 自己這輩子犯過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女兒送到了全區最好的小學。

    他的本意,是想給女兒最好的條件和資源,助她成就更好的未來。

    可誰能想到,女兒不僅長期陷入痛苦的境地無法自拔,甚至差點因此想不開。

    賀教授女兒的這段經歷,讓我想起《少年發聲》欄目中,一個名叫小黎的女孩。

    小黎是上海人,可以說是家境優渥。

    而且她從小就是一個妥妥的學霸,聰明又努力,很少參加課外補習班。

    后來,她偶然考進了一所全上海數一數二的初中。

    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于是,她開始逼自己更努力,一天24小時恨不得都用來學習。

    除了學校作業,她還給自己額外布置了很多作業,每天都要學到凌晨兩、三點,睡眠時間經常不足4小時。

    對她來說,只有不斷地學習,她才覺得自己是對的,任何娛樂和放松,她都覺得是在不務正業,還會產生嚴重的焦慮和愧疚感。

    只是,緊繃的琴弦,終有一天會崩斷。

    在長期壓力之下,小黎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癥及憂郁癥,被迫休學在家。

    可是父母卻不能理解,不斷勸說她去上學,早日回到“正軌”。

    結果開學第二天,她就爬上班級的窗臺,試圖自殺,還好被巡邏的家長救了下來。

    當被問到“有沒有覺得美好的事物”時,小黎毫無感情地脫口而出:“沒有。”

    “那么,有沒有留戀的家人或朋友呢?”

    “也沒有。”

    明明是花季少女,是人生最美的年紀,這個女孩卻對人生充滿絕望,甚至覺得自己就是個垃圾。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任胡鄧發現, 相比普通學校來說,名校學生出現抑郁癥的幾率會更高。

    還記得來自省重點中學——成都49中墜樓身亡的林同學嗎?

    在父母和老師眼里,他優秀自信、開朗陽光;

    可在同學的眼里,他卻是個情緒極不穩定的人,平日里還會用刀劃手臂、割腕,說自己“心情不好”“不想活了”。

    這個看上去聰明又懂事的孩子,其實內心早已在各方壓力之下,瀕臨崩潰。

    一位專門接待中小學生的資深心理咨詢師坦言:

    在她接待的學生中,有一半以上都來自于當地非常不錯的學校,很多孩子都曾是周圍人眼里的學霸。

    因為進入名校,就意味著要面對跌落谷底的心理落差、老師的嚴苛、排名的焦灼、以及來自家人的高期待。

    這些困境就像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壓得孩子們喘不過氣來。

    是啊,大家都看到了名校的資源和機會,鉚足勁想把孩子送進去,謀一個更好的未來。

    卻忽視了,陽光背后,必有陰影。

    名校的背后,是激烈的競爭,是無形的鄙視鏈,更是無數個小小心靈難以承受的巨大壓力。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等部門共同發布了《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其中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

    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到總人數的30%;

    在抑郁癥患者群體中,有50%是在校學生。

    抑郁癥這個詞,離我們的孩子越來越近。

    網上一位媽媽就曾爆料,自己兒子上高二,班上有50人,吃抗抑郁藥的竟然有29個。

    這些孩子壓力大、晚上經常睡不著、跺腳,同學之間還經常借熱水吃藥。

    北大六院兒童精神科,早上10點,診室門口就圍滿了焦急等待叫號的家長。

    旁邊的等待椅上,坐滿了年紀尚小的孩子。

    北大六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擠滿了病人和家屬。

    直到晚上六點,還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在苦苦等待。

    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教授鄭毅記得,他剛當大夫時,兒童青少年的問題比較少,當時一個病房20多張床,基本上夠用,病情嚴重的孩子也不多。

    可是這幾年,病房的床位已增加到60張,再加上特需病房,一共有百十來張,仍然供不應求......

    不止北京,在全國很多地方,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都是一號難求。

    另一位兒童精神醫生曹慶久坦言,現在患病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

    “社會壓力大,一層層傳導下去,最薄弱的環節就是這些孩子。

    為了贏在起跑線上,很小的孩子就要卷進賽道,承受巨大的壓力。如果剛開始就給孩子太多壓力,會把孩子壓傷。”

    想起紀錄片《起跑線》中,有一個7歲的北京小女孩湯笑嫣。

    自打她記事以來,她的課余生活就與各類興趣班為伴:尤克里里、聲樂、舞蹈、西班牙語、邏輯思維......

    母親永遠只有一句話,“你要學這個,咱不能輸在起跑線”。

    小小年紀,孩子的臉上就寫滿了疲憊和委屈。

    在當今愈發內卷的教育環境下,孩子們幾乎沒有童年,他們被焦慮的父母裹挾著前進,生怕輸在起跑線上;

    在父母焦慮情緒的影響下,孩子壓力越來越大,內心充滿痛苦又無處遁逃。

    最后,正如徐凱文教授的那句喟然長嘆:

    “你們用焦慮養出來的娃,都送到我這里了!”

    還記得嗎?每個孩子出生前,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以后能健健康康的長大。

    然而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忘了初心,在孩子身上附加越來越多的期望。

    其實,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不是金錢,而是愛、智慧、自由和幸福。

    所以,在這里,我也想真誠地送給各位父母3個建議:

    1. 為孩子擇校,不是找最好的,而是找最適合的

    中國家長替孩子選學校的情況十分普遍,多少父母日夜為“擇校”而苦惱。

    但家長精挑細選出的“最優解”,真的適合孩子么?

    就像賀教授最后說的:

    如果你真心想為孩子擇校,那不是去找最好的學校,而是去找最適合的學校。

    《少年心聲》中的另一個女孩小含,一開始在一家“雞血”公辦初中上學。

    沒過多久,她的媽媽就給她轉到了另一所雙語學校。

    因為之前那所初中看課外書會被沒收,例如《哈姆雷特》等。

    而媽媽知道,小含是一個內心特別豐富的孩子,她喜歡讀書、創作、思考。

    果然,轉到新學校后的小含變得更自信,學習和生活都游刃有余。

    為孩子找到適合的土壤,他才能真正扎根,茁壯成長。

    2. 不要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活成分數的奴隸

    《少年說3》中,一個叫吳謙益的高二男生吐槽自己的媽媽: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排名越高越好,可我的媽媽不這樣覺得。”

    “我考了第一名之后,大家反而擔心的不行。”

    后來,經媽媽解釋才知道,兒子從小就特別要強,在自己的課桌上刻下了“第二就是落后”。

    有次考了第三后,媽媽給他發了個紅包,他卻拒收,還說“又不是第一,有啥好收的”。

    這讓她非常擔心,害怕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壓力。

    這位媽媽溫柔地看著臺上的孩子:

    “我想告訴你,你的生活里不該只有高考,還應該有詩和遠方。”

    這位媽媽無疑是智慧的。

    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從小就戴上成績的枷鎖,而是告訴他,成績并不是評判人生的唯一標準。

    你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愛好、朋友圈子,你應該去玩、去運動、去在陽光下奔跑。

    如果一個孩子的人生只有分數,注定贏不了人生的大考,也無法獲得幸福。

    3. 允許孩子跳出“軌道”,活出自己

    很多家長之所以焦慮,其實是被單一的價值觀所挾持了。

    覺得讀最好的學校,有一個好分數,將來去大公司、拿高薪,這就是成功的人生。

    但其實,優秀從來就沒有一個普世標準。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藏。

    我們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生命,再把他們分成三六九等。

    有的孩子喜歡昆蟲,夢想成為一名生物學家,這也是一種偉大;有的孩子喜歡鮮花,夢想將來開一家花店,這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熱愛,而不是讓他被條條框框所約束。

    他來到這世上,應該去看看星星月亮,看看日落日升,去盡情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活出自己的精彩,享受平凡的快樂。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下董宇輝的一段經歷。

    他說自己上學時,每次一回家,媽媽就會對他說:“兒啊,我想讓你成為一個快樂的傻子。”

    他當時滿臉疑惑:“憑什么我要當個傻子?”

    于是,媽媽對他解釋道:“媽媽是希望你別失眠、好好吃飯、頸椎不疼......當個快樂的傻子就挺好。”

    直到多年之后再回憶,他才明白母親當年那深沉的愛。

    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養出一個健康、快樂、幸福、向上的孩子。

    愿每位家長都能看透教育的真相,放平心態,和孩子同頻共振。

    也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陽光雨露中肆意生長,綻放出五彩繽紛的花朵。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