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4月我就要結婚啦!到時候要來給我當伴娘喔!”31歲的小宇給閨蜜小顏發去了婚禮邀約,言語間洋溢著滿滿的幸福和期許。通過互聯網相親平臺和自身的努力,小宇在兩個月內順利脫單。聊起這段相親經歷,她不免有些感慨,對于定位清晰、目的性強的單身人士來說,互聯網相親是個不錯的選擇。
互聯網相親真的能找到對的人嗎?據比達咨詢《2021年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0.5億元。如此可見,互聯網相親市場十分火爆。那么,為何有些人能通過平臺順利脫單,有些人卻不行?這背后的脫單密碼又是什么?
日前,記者采訪了25歲—35歲(1988年—1998年)的在杭單身男女,發現原來決定網絡相親的成功率的真正“密碼”并非大家以為的房、車、職業等,而是年齡!業內人士更是戳中其中重點:“車、房、職業、身高等這些外在條件都是放在明面上的,平臺也會嚴格審核并根據需求進行大數據匹配,其實都不是最難的,最難是態度,因為只有潛藏在年齡背后所具備的相親態度,才是關鍵的隱性因素!”
30+:態度和目的明確 成功率最高 每次相親都精心準備 全力以赴
“大家不要覺得相親是件丟臉的事,有時候就是沒機會遇到合適的人,要積極主動走出去,才有更多希望!”杭州某相親平臺紅娘說,互聯網相親成功與否取決于個人態度,大齡單身人群大多目的明確、思想成熟,有態度就成功了一半。
來自山東的小宇2021年進入30+,國慶當天她花299元購買了杭州本地某相親網站會員。這一天,讓她記憶猶新,朋友圈除了為祖國母親慶生外,最多的便是婚禮……獨自在辦公室加班的她,心里頭隱隱泛起些許莫名的孤獨與失落。“當我發現內心的愉悅無人分享,悲傷的情緒無人傾訴時,突然意識到,愛和陪伴是如此重要。”于是小宇選擇加入互聯網相親大軍,通過付費的方式“購買”幸福。“靠著數據的篩選和紅娘的推薦,見了5位男士就找到了準備明年4月結婚的男友。”小宇說,每次相親都像一場“面試”,要做好選與被選的心理預期,為了提高成功率,她不放過每個細節,從穿著、妝容到自我介紹和話題都做了充分準備。
在小宇的推薦下,32歲的費先生也加入了互聯網相親大軍。“我年紀不小了,目的性很強,所以每次相親都會精心準備。”費先生說,互聯網相親效率高,要是線上“見面”有感覺,就發展到線下,否則也不用浪費彼此的時間。
同樣是30+的西西說,35歲的自己很多想法都會更實際,為此每次自己在 “云”相親前都會做好功課,目前已經在線上見了5位女士,其中1位已經發展到線下的一對一見面階段,預計有望在月底脫單。
“Z”世代不著急:尚未找到清晰定位
以擴大交友范圍心態為主
記者從世紀佳緣交友網獲悉,目前網站的主力用戶年齡段主要集中在27歲—35歲,這意味著90后以及“Z”世代(通常指1995年—2009年一代人)占了婚戀市場的主要人群。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21-2027年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行業市場全景調查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在2021年中國互聯網婚戀交友用戶中,30歲及以下用戶超六成,其中25歲以下用戶占27.6%,25-30歲用戶占34.7%,“Z世代”漸成適齡婚戀階段主體。
作為互聯網原著民的“Z”世代青年,更注重彰顯個性化體驗,這一特點也習慣性體現在相親消費的偏愛上。記者從杭州某相親網站平臺獲悉,該平臺每月會舉辦線上或線下的相親局,價格從50元到200元不等。“疫情嚴重期間以線上活動為主,通常以釘釘視頻‘見面’。一般線下活動類型就比較多,年輕人喜歡的劇本殺、狼人殺、密室逃脫、徒步、打球活動等。此外,還會定期打造一些特殊的主題活動,這周末我們將在運河亞運公園舉辦一場露營相親會,本來打算20個名額,但目前已經有25人報名了。”杭州某相親平臺紅娘說,參加線下沉浸式相親活動的人群大多在30歲以下,這些人不急于結婚,主要以交友為主。
來自河南的齊奇今年25歲剛來杭州,想通過線下的相親局結識朋友。“因為IT工作周邊的異性少,參加相親活動一方面當休閑娛樂,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怎么談過,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樣的女孩子。” 齊奇說想通過這樣的方式,找準自己的定位。
“畢業工作兩年,覺得年齡也差不多了,但我不太喜歡傳統的類似一對一的吃飯喝茶的相親局,感覺略顯尷尬,而一群人在一起游戲就能很自然地聊天。況且每次活動都有不少人,這比對著一個女生的成功概率高,所以我是來碰運氣的,短時間遇不到合適的也沒關系。”來自臺州27歲的程稀說,平臺對人員審核很嚴,參加的人相對比較靠譜,且這樣的沉浸式相親局很有互動感,所以只要有時間就會參加。
“目前,隨著‘Z世代’正式進入婚戀市場,婚戀平臺的服務和產品類型必將更加豐富和多樣化,也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選擇。”世紀佳緣交友網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沈艷 文/攝)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