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是今年第一批已經炒好的香榧,大家都嘗嘗,香著呢!”這幾天在桐廬縣新合鄉引坑村的香榧種植基地內,不時能聽到“嘩啦嘩啦”的翻炒聲,并伴隨著一股股誘人的清香,兆豐香榧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不停地忙碌著,正趕著將今年第一批的香榧炒制上市。
“第一批香榧共有500斤,已經全部預訂出去了。”桐廬翡留香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返鄉創業新農人鐘早榮一邊裝袋打包一邊說著:“今年是小年,雖然產量不是很高,但是質量很不錯(記者 陶元 黃蓉萍 桐廬微融圈 王仕镕),顆粒都比較飽滿。”
香榧以其香氣撲鼻聞名,被譽為果中珍品。由于它的培育周期較長,從幼苗的種植到能夠掛果,大約需要十年的時間。“種植香榧是一項先苦后甜的活,只要有耐心,等到樹可以掛果,就能取得不錯的收益。”香榧種植大戶鐘早榮說道。同時,香榧需經過采摘、發酵、清洗、晾曬、炒制等工序方可制成,傳統的炒制工藝對于火候的控制也十分重要。
“如何做出好的香榧堅果,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對于香榧的加工,鐘早榮有著自己的一套獨門方法,用他的話來講,是自己不斷探索“折騰”出來的,多次的嘗試之后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個是可以一只手剝開的“懶人”香榧,另一個是帶有“辣味”的香榧,殼薄、質脆、味美,成了市面上的搶手貨,也收獲了一批又一批的回頭客。
香榧是農戶們名副其實的“搖錢樹”,新合鄉農辦負責人介紹,一畝林地可種植20棵左右的香榧樹,平均每棵掛果的樹能夠獲得上千元的收益。近十年來,新合鄉一方面通過每年邀請農技專家下鄉指導以及組織人員赴外地考察學習,加強技術掌握;另一方面,積極探索“黨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依托合作社來帶動村民種植、銷售,帶動種植戶年增收3萬-5萬元,不斷鼓勵村民種植香榧,至目前培育了4000余畝香榧林地。
今年以來,隨著鄉級重點項目小微園區的落成,政府積極引導企業和合作社入駐小微園區,將香榧加工納入小微園區也提上了日程。“通過將香榧加工轉移到小微園區內,既可以解決原先合作社面積小、效率不高的問題,又可以解決今后香榧產量大加工難的問題,標準化提高產品質量,還能帶動附近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新合鄉黨委委員季紅衛說道。
畝畝香榧林,棵棵“搖錢樹”。新合鄉將依靠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山水資源,充分把握現有資源、技術、產品和政策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香榧等一系列共富產業,經營好共富項目,守護好村民們的發展希望。(記者 陶元 黃蓉萍 桐廬微融圈 王仕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