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姜家店鄉杜家店村百畝果樹種植基地可以看到,“農事鐘點工”正在山坡上采摘果品,一派豐收景象。
“2017年,我投資30萬元,流轉山坡地500畝,栽植金紅蘋果200畝、沙果300畝;流轉20畝川平地育果樹苗。今年果樹進入盛果期,成為致富的‘搖錢樹’。”杜家店村黨員致富能手魏術新一邊和老鄉們采摘鮮果,一邊高興地說。
種植基地所在的水泉溝,山高坡陡,不太適合規模化農業種植,許多山坡地都撂了荒,但良好的高山自然條件,讓魏術新看到了發展果樹種植的商機。
承包山坡地的時候,村里大多數人并不看好他發展果樹種植,甚至勸阻說:“咱祖祖輩輩都是靠五谷雜糧填肚子,不好好種糧、打工,凈瞎折騰。”但魏術新鐵了心,一心要讓山村變個樣。
不打無準備之仗,魏術新通過多方請教、自查自學,摸索出了一套“育樹經”。“種果樹就像養孩子,要懂得呵護,想要讓它長得好,營養就不能斷,要多下有機肥料。”魏術新笑著說,以前讓他和妻子繞著走的臭烘烘的牛糞、羊糞,如今卻成了他們四處搜尋的果園“營養品”。
用心經營,科學管理,昔日撂荒的山坡地,逐漸成為生機盎然的“花果山”。當地群眾也依托土地租賃和在果園務工,多了收入渠道,更增添了生態致富的信心。
“在果園打工,掙錢家務兩不誤,比在外地打工好多了,一天能掙120元。”村民季艷秋高興地說,果園常年用工10余人,農忙季節為果樹澆水、除草、定干等,需要30來人。
山還是那座山,人還是那些人。種植結構的調整卻讓這山這人舊貌換新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咱現在就想把荒山打造成一個生態園,讓荒山發揮出生態價值。”魏術新說。
百姓致富、鄉村振興,鄉野阡陌需要更多“花果山”,要開更多“綠色銀行”。圍場將山川秀美的“綠被子”和百姓致富的“錢袋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加快經濟林建設步伐,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讓經濟林果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
該縣聚焦“3+1”(一產、二產、三產、新興業態)產業融合發展目標,依托縣域生態林業龍頭企業,實現全鏈條增收。一產保底增收,按照縣域規劃布局,采取“企業帶動、村集體示范、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帶動全縣1.6萬人從事經濟林種植,發展經濟林194萬畝。二產提質增效,圍繞縣域沙棘、中藥材等農特產品,加大產業研發投入,開發生產宇航人沙棘、金蓮花顆粒等農特產品。三產多元促動,依托縣域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構建“種苗培育、規模化種植、深加工、市場銷售”的全產業鏈條發展。新興業態聯動受益,充分利用荒地、沙地資源,建設沙棘、花卉觀光產業園,統籌發展觀光林業、健康養生等新業態新產業,建設以田園綜合體、森林人家為主的城鄉休閑觀光旅游體。
堅持產業引領,“一林生四財”釋放生態紅利。林上要果,立足全縣林果產業規劃布局,狠抓供給側改革,調優產業發展結構,大力發展以干鮮果品、木本油料、園林綠化苗木、木本花卉、中藥材等為主的經濟林產業。林中旅游,依托森林旅游產業,大力培育鄉村旅游,組建了“萬家客棧”鄉村旅游發展平臺,成功打造特色村鎮,發展旅游專業村,有效帶動農民實現穩定增收。林下兼作,引導幫助群眾利用林間空地、森林邊緣地帶,發展林藥、林菌、林禽等林下經濟,將林下資源變成菜籃子、藥園子,有力促進農戶增收。林間采摘,廣大農戶通過科學合理采摘蘑菇、藥材、蕨菜等山野資源,拓寬增收途徑。(記者 陳寶云 通訊員 王東嶺 王琳澤)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