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做精了就是創新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南通市海門區國資國企秉持這一理念,堅持“紅色引擎”賦能高質量發展,唱響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全面打響轉型升級之戰。目前,國資國企各項事業奮勇爭先、創新發展,戰略支撐地位進一步凸顯。
黨建引領國企改革方向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近年來,海門區國資國企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改革方向,把握發展走向。
“黨建工作是海門國企深水行舟的‘方向盤’與‘掌舵篙’,必須圍繞黨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要求不折不扣抓具體、抓深入、抓到位。”海門區委書記郭曉敏表示。該區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去年全區國資國企開展各類集中培訓62次,積極找方法、探路徑,推動實現國企改革行穩致遠、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黨建引領不僅指明方向,還在優化產業布局、經營機制轉換、人才隊伍培養上提供動能與平臺。國資國企全力以赴抓生產、一著不讓抓建設,“危中搶、難處攻”,為經濟社會發展托起逆勢上揚的曲線,營業收入實現從不足5億元到超百億元的飛躍,利潤實現扭虧轉盈達10億元,實體經營、市場轉型實現跨越式騰飛。在隊伍建設上,該區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全面打造一支政治素養高、眼界格局寬、業務能力強的高素質專業化國資國企干部隊伍。實行獎優罰劣的激勵約束機制,以深化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營造崇尚實干、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的濃厚氛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紅色動能驅動企業融合創新
海門國資國企以黨建為引領、紅色動能驅動,助力企業以科技創新為引擎、融合發展為突破、項目建設為支撐,推動產業向高緯度攀登,實現智能化、循環化、平臺化、國際化、集群化轉型。
過去的一年中,海門區委區政府第一時間成立國企改革領導小組,部署該區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明確126項改革任務,通過深化設計明確改革路徑。截至今年4月底,119項指標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務完成率達94.4%。
在治理體系上,海門區委區政府要求國企將“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海門區委組織部牽頭研究制定《海門區區屬國有企業黨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事項的實施意見(試行)》,進一步厘清黨委會和董事會、經理層等治理主體權責邊界,區屬國企將黨建工作寫入公司章程。加大黨建研究力度,積極盤活挖潛各類黨建資源,扎實開展黨建工作責任制考核,海晟集團“黨史主題公園”登上央視,國資辦“紅管家”黨建品牌不斷擦亮。
“實踐證明,黨建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就能把政治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優勢。”海門區委副書記、區長沈旭東表示。近年來,海門區以黨建紅色動能為驅動,優化產業布局,加強自身競爭力,堅定瞄準“3+3”產業集群和“12+2”產業鏈,科學編制“十四五”國有企業發展規劃,推動國有資本向關鍵行業領域集中,實現布局優化調整。去年成立南通縣市區首個科創投資集團,組建農文旅集團助力片區開發,科技型新興產業投資項目達15個,5家子企業參與混改,中鐵設計院等3個央地合作項目落地開花,國企發展不斷迸發新活力。
組織保障國企健康發展
“健全的組織功能不僅起到‘壓艙石’作用,還有‘保險箱’功能。”海門區委組織部部長楊江華說。海門區國資辦黨組堅持強監管、抗風險和促發展三提升,持續完善監管體系建設,堅決守住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這條紅線,筑牢國有資產監管“堤壩”。該區建立健全投融資管理、財務監管和考核分配等方面共41項規章制度,創新加強改進園區國企監管,不斷通過規范化、法治化方式提升國資監管效能;完善大數據監管體系建設,實施精準化監管;聯合國企審計專員開展房地產開發項目、財務年報專項審計;建立覆蓋監管企業的責任追究工作體系,構建監督工作閉環。
“我們將緊緊圍繞健全組織體系這一主線,建強黨務力量這一關鍵,服務改革發展這一使命,堅持‘企辦融合、企企融合’,以企為本,變監管為服務,激發企業內生動力,有效釋放組織強大動能,為‘服務+’平臺提供堅強組織保障。”海門區國資辦黨組書記、主任鄒宇介紹。
海門區國資國企定期業務切磋、信息互通、經驗共享,國資國企主要負責同志一起跑市場、找項目、覓人才,推動國資系統內部融合、向域外發展等,努力下好整體布局“一盤棋”;國資辦深入踐行“服務國企365”,堅持“特殊事項即知即辦,復雜事項不超過15日,一般事項不超過5日”的工作原則,全力以赴為國企發展分憂減壓、解難紓困。(成崗 潘瑞凱)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