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船舶安全專項整治是《江蘇省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工作方案》中明確的10個專項整治之一。相關安全生產隱患整治效果如何?我省在漁業船舶安全方面探索出哪些經驗做法?近日,省安委會成員單位省農業農村廳對相關漁港進行了漁業船舶安全生產檢查。
專項清理整治涉漁“三無”船舶
5月17日下午4時左右,鹽城市響水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局陳家港漁業中隊在黃海海域巡查執法時,在響水三圩港漁船停靠點附近發現4艘非法快艇正在海上下網從事非法捕撈活動。“這是涉漁‘三無’船舶,存在非法捕撈、無審核批準等安全隱患。”中隊長朱平傳與同事登船檢查了快艇,隨后將4艘快艇扣押至陳家港漁政執法基地進行進一步處置。
針對涉漁“三無”船舶加強安全生產執法管控,我省各地正在有序開展。連云港市贛榆區青口鎮漁港是國家級中心漁港,在打擊涉漁“三無”船舶方面,該漁港將養殖用船納入定人聯船管理范圍,每周確保3次海上巡查,今年以來已拆解“三無”船舶76艘,集中扣押25艘。
響水縣加大對灌河水域涉漁“三無”船舶專項清理整治力度,縣農業農村局聯合公安、海防、灌云縣、灌南縣等先后開展6次專項整治執法行動,共出動執法船艇17航次、執法車11輛次、執法人員253人次。“下一步我們將加強‘三無’船舶建造源頭管控,執法人員督促船舶建造企業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建造船舶。”該縣農業綜合執法局局長姜瑋介紹。
去年,省政府部署開展借名登記漁船、涉漁鄉鎮船舶、涉漁“三無”船舶等“三類船舶”清理整治活動。目前已清理借名登記漁船218艘,退出涉漁鄉鎮船舶1128艘,查處涉漁“三無”船舶(浮子筏)2916艘。今年,則在落實責任、加強漁港漁船監管、提升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推動形成長效機制,加強涉漁船舶審批修造檢驗監管工作。
海洋漁船全部納入組織化管理
目前正是伏季休漁期,所有應休海洋漁船100%伏休。連云港市贛榆區青口鎮漁港船管員李斌和同事正在備考“船員”,“我們作為船管員,考了船員證的話,就能對漁船管理更加熟悉。”包括李斌在內的19名專職船管員是青口鎮漁港為加強漁船網格化管理專門招考的。青口鎮漁港現有在冊漁船472艘,船管員除了每天3次微信聯系船主落實日報制,確保每艘漁船有人聯系、有人管外,還要做好漁船出海“十個必須”檢查,確保漁船“不安全不出海”。
“贛榆區海洋漁船全省最多,大部分長期在外地生產。”連云港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建瑞介紹,為提升漁船組織化管理程度,贛榆區拿出專項資金全面建立漁船網格管理體系,成立鄉鎮管理服務組織6家,落實專職船管員69人,1200多艘漁船全部納入組織化管理。
我省海洋漁船4200余艘,出海漁民5萬多人,漁民安全生產技能普遍不高,化解漁業安全事故風險任務艱巨,僅僅依靠行業力量,難以管全、管好。我省積極探索漁業安全監管新模式,創新實施漁船組織化網格管理,打通漁船安全管理“最后一公里”。“我們專門制定了服務組織評估和補貼政策,并為漁業服務組織量身定制漁船網格管理信息系統,提升日常管理效率。”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構建海上網格,海洋漁船管理服務組織建設被納入省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大灶”重要任務清單。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成立海洋漁船管理服務組織69家,落實工作人員312人,海洋漁船全部納入組織化網格管理。各地漁船進出港報告、北斗開機、海上編組“三率”持續保持在99%左右,實現了漁業安全生產由“個體抓”向“組織抓”轉變、漁業安全監管由“管個體”向“管組織”轉變。
全面提升漁港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已經基本建成的連云港市連云區高公島漁港綜合管理中心,除了漁船管理綜合應急指揮平臺,還有“海島書屋”等服務漁民的文化休閑場所。“漁港綜合管理中心預計10月份投入使用,將大大提升我們的漁港安全管理水平。”高公島街道辦事處主任夏天說。
漁港是漁業安全監管第一道關口。在提升漁業安全應急處置能力方面,我省明確了盯漁港、盯漁船、盯船員、盯船網、盯執法、盯氣象等“六盯法”,在盯漁港中全面落實智慧漁港建設;在盯執法中,全省各地通過“江蘇省漁業執法管理系統”開展漁船安全檢查1329艘次,辦理漁業港航行政處罰案件295件。
以如東縣為例,該縣依托漁港綜合管理,加大漁港、漁政碼頭等基礎設施投入,建設海洋漁業安全監管一體化平臺,還設置漁船進出港電子圍欄,提高漁港信息化管理水平。到去年底,我省沿海漁港全面實行縣域統籌、屬地負責、綜合管理、全面覆蓋的管理模式,船籍港與靠泊港共管機制初步建立,各地建成“一號一網一中心”漁業應急指揮中心,設置“95166”報警舉報電話,加快推進新型北斗定位終端和插卡式AIS安裝,我省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監管系統建設正有序推進,漁船“三率”“六盯”“十個必須”可望實現線上精細化管控。(記者 盧曉琳)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