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主要內容。
繪制“851”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
省水利廳廳長王立新表示,我省用全國6.6%的水資源量保障了全國8.9%人口的用水需求,支撐了全國10.9%的GDP,并且安全、優質對港對澳供水約300億立方米,為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香港、澳門繁榮穩定提供了堅實的水利支撐。
廣東現有水庫7922座(全國第四),總庫容450.96億立方米,規模以上水閘8312座(全國第四),堤防總長度2.89萬公里(其中海堤長度全國第一),大中型灌區477宗,有效灌溉面積2665萬畝,泵站1.7萬宗,農村供水工程2.67萬宗,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9%以上,治理中小河流1.3萬多公里,累計建成碧道2900多公里。
近年來,我省認真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省政府工作要求,推動多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如,河湖長制工作、水利建設多次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獲全國優秀,水土保持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2016-2020年)獲全國第二名,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成為全國水利系統首個獲得“時代楷模”稱號的集體,韓江、東江分別入選第一、第二屆全國最美家鄉河。
《意見》的核心內容,是繪就了“851”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即以加快實施水資源優化配置、防洪能力提升、萬里碧道、河湖生態保護修復、農村水利保障、智慧水利、水文現代化和水利治理能力提升8大工程為具體抓手;以構建水資源配置骨干網、防洪安全網、萬里碧道網、農村水利保障網、智慧水利網5張網為施工大綱;以邁進全國第一梯隊為前行目標和標桿,奮力開創我省水利工作新局面。
2021年,我省完成水利投資725億元,居全國首位。萬里碧道建設方面,今年將再建成碧道1800公里以上,爭取累計建成萬里碧道5000公里以上。
為推動“851”藍圖落地見效,我省謀劃了總投資8000億元以上的重大水利項目,其中“十四五”期間完成水利投資4000億元以上,今年計劃完成投資800億元以上。
構建“五縱五橫”水資源配置網
王立新介紹,為解決我省水資源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不均衡問題,我省將加快水網建設步伐,以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鑒江干流為“縱”,以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珠中江供水一體化工程、東深供水工程為“橫”,構建廣東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在大灣區,東深供水工程建成運行50多年來,累計供水量約530多億立方米,占香港用水總量的70%~80%、深圳用水量50%以上、東莞沿線8鎮用水量80%以上。在建的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主要向廣州、深圳和東莞供水,并為香港、番禺、順德等地區提供應急備用水源,惠及人口1140萬人。另外,珠中江供水一體化工程,將解決珠海、中山、江門和澳門1600萬人口因咸潮上溯造成的用水安全問題。
在粵西,規劃建設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從根本上解決湛江、茂名、陽江、云浮四市特別是雷州半島水資源短缺問題,惠及人口1100萬人。在粵東,規劃建設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解決汕頭、揭陽、潮州、梅州和汕尾部分地區城鄉居民用水需求,受益人口1350萬人。
這幾大水資源配置工程以及一批區域性水資源配置工程,將覆蓋了全省16個地級以上市,受益人口超7600萬人,總投資約2800億元,在“十四五”期間爭取完成投資約1300億元。
保障港澳供水安全
省水利廳副廳長陳仁著表示,我省加強與香港、澳門的供水合作,采取有力措施來保障“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的供水安全,特別是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目前正在建設的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還有正在加快推進前期工作的珠中江供水一體化工程,以及珠海-澳門水資源配置工程等,這一系列工程建成后將為香港和澳門的安全優質供水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去年廣東的旱情比較嚴重,降雨量比往年偏少23%,東江流域的主要骨干水庫的蓄水量偏少了40%。省委、省政府對保障全省及港澳供水安全高度重視,省領導多次實地調研,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抗旱保供水措施;水利部負責同志多次與我省連線會商,給予具體指導,珠江水利委員會積極落實水利部部署,從貴州、云南、廣西等西江上游地區千里調水壓咸補淡。省水利廳認真落實粵港、粵澳供水協議,會同有關部門和地市精準調度、強化蓄水保水節水,綜合施策直至動用新豐江水庫93米以下庫容,拿出“水家底”,千方百計保證香港、澳門供水量足質優。
60多年來,我省累計向港澳供水約300億立方米,其中對香港供水約275億立方米,滿足了香港80%左右的供水需求,對澳門供水約25億立方米,滿足了澳門98%以上的用水需求。
加強流域防洪安全網
省水利廳規計處處長申宏星表示,珠三角九市主要城區現狀堤防防洪潮標準為50~200年一遇,與世界其他三大灣區100~500年一遇仍有差距。部分江河堤防、海堤需要達標加固提升,還有上萬公里中小河流需要綜合治理,有1686座病險水庫和153座大中型病險水閘需要除險加固。
我省正在推進主要江河干流治理工程。其中,西江干流治理工程主要任務是對65.2公里堤防進行達標加固,對67座穿堤涵閘進行重建或加固,工程概算投資24.7億元。大灣區堤防鞏固提升工程主要任務是對1213公里堤防進行加固提升,結合萬里碧道建設與沿岸生態環境、景觀綠化、市政交通、旅游、休閑等功能進行綜合治理,規劃投資約300億元。東江干流治理工程主要任務是對210公里堤防及74宗穿堤涵閘進行達標加固,全面提高河源、惠州、東莞市防洪能力,規劃投資約118億元。韓江干流治理工程主要任務是對114公里堤防及56宗穿堤涵閘進行綜合整治,規劃投資約38億元。鑒江干流治理工程主要任務是對110公里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進行達標加固和整治,規劃投資約10億元。
流域防洪安全網建設項目規劃總投資約2160億元,“十四五”期間計劃完成投資908億元。
防范特大暴雨洪澇災害
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邱靜表示,江河湖庫是洪水的主要出路和重要滯納區,要重視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全過程監管,對可能影響行洪排澇的建設項目,必須做好施工期的風險辨識與評估,并且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要加強河湖空間管控,及時清理行洪水域的違章構筑物,確保水面率只增不減,預留足夠的雨洪蓄滯空間。
比如廣州市,當出現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時,相關部門都會發布紅色預警,同時,公眾會收到相關部門的短信通知,及早做好防范準備。建議應急、水利、氣象等部門緊密配合,進一步加強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機制建設,通過智慧化手段提升應對極端災害的能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