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濱,“小小聯合國”五豐村芳草爛漫、鳥語花香,散發著“悠悠異國情”;田野之上,“世界文化遺產”碉樓與村落錯落點綴其間,強亞村的“美麗經濟”發展得有聲有色;凌云塔下,啟超故里陳皮飄香,茶坑村農戶“以柑圓夢”,家家戶戶奔康致富……踏足僑鄉大地,山川湖海亮點紛呈,鄉村美景串珠成鏈。
近年來,江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立足僑鄉特色,大力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促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了新步伐。
近日,江門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岸明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江門市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動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加快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扎實有序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建設令人向往的美麗僑鄉。
夯實基層黨建??全面筑牢鄉村振興戰斗堡壘
南方日報:在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壓實市縣鎮村“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方面,江門有哪些主要做法?
陳岸明:近年來,江門市全面落實市縣鎮村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推動《條例》在江門落地生根。連續五年在全省脫貧攻堅考核中獲評“好”最高等次,連續三年在全省推進鄉村振興考核中獲評“優秀”等次,連續兩年在糧食安全責任考核中獲“優秀”等次,連續兩次在全省“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中獲“優秀”等級、總分位列第一。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扛起鄉村振興重大責任。成立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市四套領導班子成員及市兩院主要負責人定點聯系督導1個涉農鎮(街),親自掛點包村、包干重點項目,強化縣委書記“一線總指揮”和鎮委書記“一線施工隊長”職責。加強監督考核,全市各級及有關部門設立工作專班,匯聚起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合力。
二是夯實基層黨建,全面筑牢鄉村振興戰斗堡壘。深入實施“頭雁”工程,落實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選派132名優秀年輕干部到重點村擔任第一書記,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三個一肩挑”,高質量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深入實施基層黨建“十大專項行動”和“億元保障計劃”,累計落實基層黨建經費22.6億元,結合黨史學習教育,輪訓農村黨員、第一書記超10萬人次,創建黨建引領示范點333個,以黨建活力激發振興動力。
三是強化要素保障,大力支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人才保障方面,實施鎮(街)“人才強基工程”,深入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2018年以來累計培育各類鄉村人才超3.5萬人。財政保障方面,市縣兩級堅持每年在土地出讓總收入中拿出5%—10%用于推動鄉村振興,2018年以來累計投入46.02億元。用地保障方面,2018年以來累計安排超3550畝用地計劃指標保障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需要。
發展美麗經濟??持續建設“醉美江門100村”
南方日報:江門是著名的“中國僑都”,有著美麗廣闊的農村地區。接下來,在建設美麗鄉村特別是美麗僑村方面有哪些重點舉措?
陳岸明:江門素有“中國僑都”美譽,一直以來,廣大僑胞積極支持家鄉發展,為美麗鄉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江門涌現出嶺南水鄉石板沙村、碉樓村落強亞村、啟超故里新會茶坑村等一批中國美麗鄉村。在2021年“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系列活動網絡投票中,京梅村、五豐村位居“美麗僑村”前兩名。接下來,我們將充分發揮僑都獨特資源優勢,全域推進美麗僑村建設,喚起廣大華僑華人共同記憶和濃郁鄉愁。
一是全面建設美麗鄉村,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實施鄉村規劃師制度,優化提升村莊規劃,把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鄉村建設全過程,打造富有僑鄉韻味的現代化美麗鄉村。編制農房建設圖集,規范推進農房管控,建設富有嶺南特色的僑鄉民居。活化利用好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建筑、古樹名木等寶貴資源,留住鄉土記憶。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大力建設美麗圩鎮,確保到2025年所有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建成一批鄉村振興示范帶,串聯100個美麗鄉村示范片。完善農村道路、信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讓農民獲得感幸福感更充盈更實在。
二是大力發展美麗經濟,加快農民富裕富足。加強傳統村落和特色鄉村風貌保護,培育白沙茅龍筆、東藝宮燈、新會葵藝等一批特色民俗文化產業。加快建設赤坎古鎮華僑文化展示旅游項目,精心打造高品質生態度假區、精品民宿、鄉村酒店,擦亮江門市“世界名廚之鄉”稱號,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吸引更多港澳資本、僑商僑資參與美麗僑村建設,持續推進“醉美江門100村”,建設城市更向往的美麗田園鄉村。
三是提升鄉村治理能力,促進農民安居樂業。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做好村(社區)“兩委”換屆“后半篇”文章,為鄉村建設提供堅實組織保證。加快構建“信訪超市+外送服務”網絡化工作體系,提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廣積分制、清單制,增強村民自治能力。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加快開展市縣鎮村四級文明聯創,更好實現基層善治。
農業產業集群化??擬打造大灣區預制菜產業園
南方日報:江門是農業大市,如何因地制宜加快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陳岸明:江門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和“海鮮鋪子”,2020年農林牧漁總產值突破500億元;建設“1+10+27”現代農業產業園體系,形成了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1個,認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16個,數量均居全省第一。
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江門是承擔發展現代農業與食品戰略性產業等8個戰略性產業集群任務的核心城市。接下來,我們將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著力穩產保供,進一步鞏固提升現代農業和食品產業集群優勢地位,打造大灣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全國一流綠色健康食品產業基地。
一是推進特色化和集群化發展。實施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行動,力爭六大產業到2023年實現全鏈條總產值倍增目標。加快推進省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大灣區(江門)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建設,謀劃建設RCEP陳皮和鰻魚采購交易中心,推動農業產業要素集聚,到2025年新增2—3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農業與食品產業、物流運輸業、餐飲服務業深度融合,打造大灣區“中央大廚房”預制菜產業園,架起“江門后廚”與“灣區餐桌”之間的橋梁。實施江門種業振興行動,謀劃建設廣東(江門)現代種業產業園。
二是推進標準化和品牌化發展。加快建設“農業特區”,推動農村土地流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改革試點,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積極招引全國乃至全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發展農業產業總部經濟,確保2025年省級以上龍頭企業超80家。充分利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成果,做大做強“僑字號”農業知名品牌,打響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三是推進數字化和多元化發展。打造5G智慧農業科創園,建設農業重點產品大數據平臺、區塊鏈溯源和冷鏈物流體系,推動優質農產品便捷進入大灣區乃至國際市場。高標準建設漁港經濟區,打造“海洋牧場”,高水平建設現代海洋產業示范區。做強農產品深加工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機械產業。培育發展都市農業、生態康養、農村電商、數字農業等鄉村經濟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記者黃燁倩)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