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以政府公信力構建全鏈條融通平臺 全國首個種質資源存儲交易中心在粵啟動

    “唰”的一聲,隨著幾張特制“銀行卡”的一刷而過,被業內贊稱為首個“種質銀行”的全國首個種質資源存儲交易中心在廣東誕生!

    12日,廣東種質資源存儲交易中心(下稱“交易中心”)啟動儀式在廣州市柯木塱舉行。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利根、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陸華忠、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院長程萍、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總經理馮彤、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江毅等領導專家共同啟動了交易中心。

    因歷史、傳承、科研體制等多重原因,種質資源散落在不同科研機構現象普遍存在:一些珍稀種質資源,散落在科研人員手里;傳統育種家“表型”與新型育種家“基因型”各自為戰。核心資源共享困難,保護和利用滯后等種質資源問題依舊是育種工作的最大瓶頸,導致既缺乏“宏觀”之眼,又缺乏“微觀”合作,很多低水平投入和重復研究客觀存在。

    2021年1月和2月,廣東省委常委葉貞琴同志在調研時強調,要創新機制打通種質資源和技術的融通、共享。隨后,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顧幸偉與溫氏集團、海大集團等上市公司董事長“頭腦風暴”后創設出種業科技創新大比武,由企業贊助每次設百萬獨獎面向社會海選“種魁”,并借機激活要素構建種質資源、技術共建共享平臺。之后,溫氏集團、海大集團、中國建設銀行廣東分行陸續出資贊助了3屆“大比武”,在社會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正是這個“大比武”創意,讓很多種質資源和技術浮出了水面,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發揮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政府平臺公信、公裁力量,以廣東絲苗米為首個試點產業,面向社會公開匯聚種質資源、技術。短短兩個月時間,匯聚了廣東絲苗米的856份核心種質和關聯種質,打破了單獨專家不愿做、個體單位做不了的行業壁壘。由政府出資進行全部種質的“基因組+表型組”全息信息檢測,為每一個種質編碼“唯一身份證”,這也是種質資源后續信息交流、交易的唯一辨識碼。

    截至12月9日,在第三屆“大比武”前夕,856份種質的全息信息庫正式建成。據平臺技術負責人趙華博士介紹,除了種質資源數字化系統,平臺還構設了表型數據分析系統、基因型大數據系統、分子鑒定平臺和交流交易展示系統,已匯聚起DUS測試、基因編輯、MNP檢測、生物信息學分析等育種服務工具(載體)20余家,可為種企、研究機構、育種家提供材料管理、數據采集、表型數據管理與分析、基因型數據管理與分析、全基因組選擇預測、平臺文獻查詢下載、移動端與Web端信息實時傳送、智能育種、交流交易等全套專業服務。未來,這種模式將陸續復制到其他植物、動物、微生物產業種質。目的就是切中種質資源分散、同行專家互有戒心、資源要素無法融通的瓶頸,以政府公信力構建起資源要素公開、透明、開放、交流、交易、公裁、授信、融資、開發的全鏈條融通平臺,最終為廣東“打好種業翻身仗”構建起“種質航母”。

    如果把廣東種質資源存儲交易中心比喻為“種質銀行”,廣東絲苗米就是這個銀行的首個“儲蓄戶”。12日,首個儲蓄戶開始面向全國開放。趙華博士自豪地說,“未來,該平臺不但能成為資源、技術交流交易的媒介平臺;而且還將催發廣東育種邁入‘社會化服務’新時代,為育種法人或個人提供標準、專業的育種技術服務。”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劉亞平表示,交易中心將由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代表政府進行全面管理運維,除了資源評估和要素交易,將會陸續啟動信用融資、社會化服務等探索。此外,還將與各省農業種質資源數據庫對接,力爭建成全國性的種質資源數據庫,為國家種業振興貢獻廣東智慧和提供廣東模式。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