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21年中國·鎮江國際菁英創業大賽(丹陽選拔賽)舉行,12名選手同臺競技,優勝者將優先被納入“丹鳳朝陽”產業強市領軍人才集聚計劃。
“十三五”期間,丹陽共引進國家級人才23名、省“雙創計劃”人才21名。今年,該市出臺《關于深入推進“人才強市”工作的意見(2021-2025)》《關于實施“丹鳳朝陽”人才計劃的意見(2021-2025)》《大學生“聚丹”計劃(2021-2025)》,在原有政策基礎上再加碼,打破區域限制、打破機制壁壘、打破政策框架,計劃到2025年每萬人擁有人才數達2500人。“今天人才政策的力度,就是明天丹陽發展的高度。”丹陽市委書記黃春年表示,丹陽正以求才若渴的誠意和貼心的城市溫度迎接各方英才加盟,書寫“智造名城”新榮光。
打破區域限制 海納百川招引人才
“有了這個政策,哪怕戶口不在本地,我們也能享受到丹陽的人才政策紅利。”9月7日,看到新發布的《柔性引才補助實施細則(試行)》后,北航丹陽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英杰說。
作為新型研發機構,北航丹陽研究院成立5年來共引進35名教授、副教授、博士。根據本次發布的《細則》,即使人才人事關系、社保醫保登記地等不在丹陽市內,只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并為丹陽企業服務,即可享受最高30萬元的補助。
以用為本聚人才,丹陽正以更加靈活開放的人才政策,拓寬人才流動渠道。今年3月30日,丹陽市與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園正式簽約,建立該市首個人才“飛地”。入駐“飛地”的企業,符合條件的將在資金扶持、人才政策等方面享受在丹企業的同等待遇。
鼓勵優秀鄉賢回丹陽創辦企業或與企業開展柔性合作,優先支持、重點資助;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市外設立并實體化運營高端人才集聚平臺;建設異地科技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丹陽用一項項創新舉措,構筑招才引智“強磁場”。
打破機制壁壘 齊心協力服務人才
“來創業的時候,組織部門協調解決了我愛人的工作問題,教育部門則幫忙解決了兩個孩子的入學問題。”2018年,劉磊博士從北京來到丹陽,創立華瑞墨石丹陽有限公司。短短3年,公司就已形成以石墨烯粉體、導電油墨、加熱材料及無線射頻標簽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其中石墨烯RFID標簽在產品性能及成本上顯著優于市場同類產品,公司有望成為首家推出商用石墨烯射頻標簽的企業。
沖破壁壘,多角度、全方位服務人才,是丹陽招才引智的一貫作風。今年出臺的人才新政,除了扶持資金外,還提出給予債權、股權和上市融資等金融支持,并且免費提供200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場所和1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財政、金融、住建等多部門聯動,高層次人才來丹陽創業可以做到“3年零成本”。同時,“雙一流”高校及丹陽市急需緊缺專業人才來丹陽就業,可享受最高每月3000元生活補貼,如果在丹陽買房,還可獲得最高30萬元的購房補貼。
人才成就城市發展,城市保障人才安居。目前,丹陽已建成“一窗受理、一站辦結”的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打通各部門壁壘,實行人才客戶經理制度,為人才提供全方位、一體化服務。
打破政策框架 提檔獎勵關懷人才
“我牽頭研發的底盤電控執行器驅控集成系統技術,可以打破汽車主動安全尖端技術的國際壟斷,投產后預計新增銷售收入7000萬元。”在江蘇超力電器有限公司的研發中心,總工程師郭中陽博士告訴記者,盡管自己的年齡超過了申報要求,但丹陽市政府仍將他作為緊缺型人才推薦到鎮江,享受市縣兩級給予的500萬元人才資助。
“推動人才政策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施策、系統推進轉變。”丹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石捷表示,人才新政從實際出發,打破條條框框,唯才是用。
萬新光學全職引進的碩士黃昱勇,盡管學歷不符合創新人才的要求,但入職后實打實幫助企業解決了技術難題。丹陽組織部門打破學歷限制,將其納入“丹鳳朝陽”人才計劃,予以80萬元支持。
不拘一格降人才。秉持“有用即是人才”理念,丹陽每年留出一定的事業單位空余編制,給急需緊缺人才使用;積極打破“四唯”傾向,專業人才只要企業認可,就給予補助;對重點產業、關鍵領域引進的高層次特殊人才,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特別支持。(記者 晏培娟 錢飛通訊員 萬仁松 白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