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前7月安徽PM2.5平均濃度為38.8微克/立方米 同比下降6.6%

    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生活在當下,這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感悟和追求。與曾經霧霾頻發、河流變色相比,很多人感慨:現在藍天多了,霧霾少了;清水綠岸多了,黑臭水體少了。

    與人們的觀感一致,監測數據如實展現著變化。今年1月至7月,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3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6%。去年,這一指標年均濃度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0%;去年,我省長江流域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0%,比2015年提高13.3個百分點,為國家考核以來最好水平;當前,全省森林面積達6262萬畝,森林蓄積量超過2.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30.22%等。

    省第十次黨代會以來,我省牢固樹立 “兩山”理念,全面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推深做實林長制、生態補償制等生態改革,縱深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碳達峰碳中和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啟動“四條生態廊道”建設等,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明顯改善。

    整治修復并舉,守護大江大湖

    初秋時節,在蕪湖長江大橋東頭,一條多彩的風光帶依水就勢,淺灘、浮島高低錯落,落羽杉林郁郁蔥蔥,游園步道在湖心島上蜿蜒。這里是蕪湖的新晉“網紅”打卡地、市民休閑好去處——江東水生態公園,又名朱家橋尾水凈化生態濕地公園。過去,這一帶是人們不愿涉足的污泥灘。 2019年,濕地公園建設被納入蕪湖市長江大保護項目,經過“潛流人工濕地”“強化人工濕地”“生態穩定塘”等“變裝”,污泥灘“變身”風光帶,并承載朱家橋污水處理廠尾水逐級凈化功能,一方面大幅減少污染物入江,一方面源源不斷補給城市河道。 “凈化后出水水質優于地表四類水標準。 1.5米深的出水口,清澈見底。 ”濕地公園項目運營方負責人鮑玉鼎說。

    江東水生態公園的變化,是我省長江大保護的一個縮影。江河湖泊,是大自然的饋贈,是流域人民的福祉所系。省第十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全面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全面啟動巢湖新一輪綜合治理,巢湖水質明顯改善,環湖生態持續好轉;在全省縱深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整治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保護長江,我省突出抓好長江治污、治岸、治漁三件大事,聚焦“水清”“岸綠”“產業優”,推深做實關污源、納統管、護物種、禁新建、建新綠、減存量、進園區、強機制;貫徹長江十年禁漁令,實現建檔立卡、證注銷、船封存、網銷毀四個100%。去年,我省長江流域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0%,為國家考核以來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我省長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同比提高0.9個百分點,干流水質持續保持為Ⅱ類。

    治理巢湖,合肥系統實施“碧水”“安瀾”“富民”工程和點源、線源、面源、內源“四源同治”,做好“綠鏈式”保護,避免“鐵桶式”開發。巢湖平均水質由2015年的劣V類轉為IV類,去年一度好轉為III類,創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今年6月,巢湖作為全國唯一系統治理湖泊,入選國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十大工程”。

    整治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近年來,我省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為抓手,將“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從長江流域推開到全省,對各類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大起底大整治,推動解決一大批突出問題,以環境改善提升群眾環境獲得感。

    縱深推進改革,激發綠色活力

    近日,我省首筆綠色電力交易達成,新能源發電企業太白光伏與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液化空氣(合肥)有限公司等電力用戶達成總量為11000兆瓦時的綠電交易。首筆綠電交易的達成,不僅滿足了用戶綠電消費需求,幫助用能企業拓寬減排路徑,又起到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的作用,將可實現節約標煤3600噸、減排二氧化碳9400噸。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縱深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的重要舉措。生態改革激發綠色活力。省第十次黨代會以來,我省抓制度創新,重點深化林長制、生態補償機制等“改革變革”。

    縱深推進林長制改革,我省高質量推進全國首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建設,深化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綠”并進體制機制,實施平安、健康、碳匯、金銀、活力“五大森林行動”。今年3月,我省全面啟動“四條生態廊道”建設,目標是把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打造成水清岸綠、城鄉共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廊道。目前,全省5.2萬名林長守護400萬公頃森林和100萬公頃濕地。全省森林面積已達6262萬畝,森林蓄積量超過2.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30.22%。

    縱深推進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新安江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干凈水,連續多年是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在接續開展三輪試點基礎上,我省與浙江共同謀劃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加快建立科學的跨流域生態補償、污染賠償標準和水質考核體系,努力把新安江流域打造成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新樣板、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新典范。

    縱深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我省明確,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科學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突破綠色低碳技術,提升生態碳匯能力。

    污染防治攻堅,扮靚生活家園

    “過去河水臭,村里臟。如今河水變清了,村里變美了。 ”渦陽縣牌坊鎮周橋村村民徐林林感慨家門口的環境變化。徐林林所說的河為武家河,是渦河的一條支流。以前河里雜草叢生,各種漂浮物隨處可見。近年來,牌坊鎮對流經當地的武家河段進行分期分段治理,清理土方、打撈清理漂浮物、清理河岸垃圾坑、栽植樹木花草等等,全力打造武家河生態廊道。如今,生態宜居的水景廊道展現在百姓面前,河水清波蕩漾,兩岸綠樹紅花。

    環境就是民生。省第十次黨代會以來,我省構建生態環保齊抓共管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三大主戰場。保衛藍天,我省強化控煤、控氣、控塵、控車、控燒“五控”措施;保衛碧水,全面落實“水十條”,重點推進城鎮污染、農業農村污染、水源地污染、工業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治理;保衛凈土,優先保護耕地土壤環境,突出工業污染場地治理與修復,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等。

    保護生態,生態也會回饋。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去年全省PM2.5年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2.9%,比2015年提高5個百分點;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優良比例87.7%,好于目標要求13.2個百分點。全省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達到90.1%,為歷年來最高。

    江淮大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圖景徐徐展開。(記者 夏勝為)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