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樂園的摩天輪保留下來、新增2.6公里健身步道、471個停車位與周邊居民“共享”……今天上午,記者獲悉,備受關注的龍潭中湖公園將在本月免費開放,老百姓身邊也將有越來越多這樣全齡友好、功能復合的公園。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透露,自2018年以來,本市累計新建公園綠地73處,目前已有48處公園開園迎客,預計其余25處公園將于明年年底前全部建成投用。其中,石景山區衙門口城市森林公園、大興區五福堂公園等有望今年建成開放。
龍潭中湖公園471個停車位與居民共享
記者從北門進入龍潭中湖公園,龍潭湖首先映入眼簾。經橋登上10公頃的中心島后,便能發現公園的主要建筑設施:過去的摩天輪進行了修繕維護,夜晚景觀已經點亮,雖然不能再乘坐,但后期還將打造一些景觀活動;湖水完成了治理,并在公園內建設凈水站,湖邊湖底也種植了水生植物,未來水質將達到中心城區水質標準;原來的電影院、神奇古堡變成了濱水活動館,島上還有園林科普館和休閑驛站;公園內建設了2.6公里長的健身步道,并配備免費的健身設施。
東城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儲玉紅介紹,龍潭中湖公園正在進行設備設施調試,本月將免費開放。“建成后將在核心區新增1處近40公頃的綠色休閑空間,惠及周邊區域近10萬市民。”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同時,公園還新建了立體停車設施1座,建設車位471個。通過錯時共享停車,在基本解決龍潭中湖公園、龍潭公園、市少年宮、教學植物園等周邊公共設施日間停車需求的同時,滿足左安溪園、左安浦園等周邊居住區的夜間基本停車需求。
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大興新城城市休閑公園、奧北森林公園一期等2021年新建公園中,也將進一步加強公園建設與區域停車、學校體育運動等功能的融合,將公園綠地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一期基本建成
2016年,城市副中心建設前期考古勘探時發現了西漢路縣故城遺址,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為此,本市按照“先保護,后發掘”的方式,將遺址規劃建設成為遺址公園。
項目于2019年開工建設,總面積37.4公頃。公園在對城市副中心發現的漢代故城遺址進行保護的同時,進一步豐富模擬考古體驗坑、城墻遺址步行道等文化元素,增強市民游園過程中的文化互動。“目前,一期已基本建成,預計2022年初具備開園條件。”相關負責人介紹。
與此同時,近年來啟動建設的一批新公園也能留住百姓鄉愁。比如,35.3公頃的舊宮城市森林公園原為大興區疏解拆遷的村莊,項目對場地內老樹進行了保留,建設了稻田、荷池,留住舊宮稻香、荷香、蛙鳴的百姓鄉愁。又如,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張家灣公園一期,通過村莊騰退舊磚石、廢棄物的再利用,打造留存鄉村記憶的文化小品,展現運河歷史文化。
73處新建公園綠地中,目前已有石景山區新安公園、懷柔城南森林公園等48處公園開園迎客,預計其余25處公園將在2022年底前全部建成投用。其中,石景山區衙門口城市森林公園、大興區五福堂公園等有望今年建成開放。
串聯公園綠島變綠鏈
通過這些公園綠地的建設,本市“一道綠隔城市公園環”公園數量達到102個,實現“一環百園”規劃目標,為城市戴上市民期望的綠色項鏈;城市副中心、大興、昌平等新城建成賀新公園、舊宮城市森林等公園,新增公園綠地約2500公頃,大幅提升區域生態承載力,為服務承接中心城區疏解功能奠定環境基礎;在石景山區衙門口城市森林公園、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等大尺度綠化項目中開辟生態保育區,建設本杰士堆、昆蟲旅館等,為野生動植物營造近自然的生存環境,不斷提升林地綠地的生態功能。
數據顯示,本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由2017年的77%增加至2020年的86.8%。這背后是百萬市民實現“開窗見綠”“出門見園”的就近休閑活動空間,改善居住工作環境品質。
值得一提的是,本市也加強慢行系統與公園綠地結合,打造城市“綠鏈”。記者獲悉,在回天地區,本市結合奧北森林公園規劃,將慢行系統引入公園,建設串聯半塔公園、賀新公園等城市休閑的綠道42公里,未來該綠道將進一步連通自行車專用路,打造串聯生態、生活、工作空間的綠色通道。
“下一步,本市將進一步加強海淀三山五園、朝陽十八里店、豐臺南苑等區域綠色慢行系統建設,以綠道為紐帶,加強公園綠地連通性,將公園‘綠島’變為城市‘綠鏈’。”相關負責人說,25個公園正在加快建設,今明兩年將陸續建成,其中,朝陽區王四營官莊公園等將于年內建成開園。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