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北京鼓勵書店嵌入城市生活 提供優質文化服務

    從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列入全市折子工程和重要民生實事、建立實體書店扶持資金,到優化營商環境做好服務等,近些年來,一系列“實打實”的舉措,彰顯了北京在發展實體書店方面的決心。如今,本市實體書店行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日益成為市民讀者的精神家園。目前,全市實體書店已達2055家,萬人擁有實體書店數量超過0.8個,實體書店數量列全國第一。為進一步完善實體書店發展路徑,本市將鼓勵在文化服務能力不足或空白的地區的書店建設,實體書店布局將更加科學、廣泛。同時,實體書店也將更加深刻地嵌入城市生活,通過鼓勵實體書店進社區、進校園等舉措,充分發揮其文化功能。

    本市實體書店數量排在全國第一

    據了解,經過多年發展,本市已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多業融合、遍布京城的實體書店發展新格局。目前全市實體書店已達2055家,較2020年年底增加61家,本市萬人擁有實體書店數量超過0.8個,“一區一書城”成為各區標配,超過1000平方米的綜合書城達到46家,其中5000平方米以上特大型綜合書城6家,商場(購物中心)書店111家,校園書店55家,園區書店144家。根據《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中首次披露的2019年網絡打卡書店數量排行榜,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排在全國第一。

    同時,本市還構建起了以讀者為核心,立體式、多維度的文化消費新模式。書店升級轉型成為主流,出現了“館店結合”“廠店結合”以及“書店+課堂”“書店+出版”等各具特色的書店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實現了空間、產品、服務的緊密結合和相互轉化,其中以全民暢讀等書店為代表的一批主題書店正在向市民文化休閑中心轉變,比如以一個書店、新華書店城市書房為代表的新型書店,結合5G、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日益成為智慧書城和數字化體驗館。

    鼓勵在文化服務能力不足地區建書店

    本市實體書店行業在迅猛發展的同時,發展質量和效益都有待提升,還存在著不少瓶頸問題,對此,本市將通過推動實體書店主動轉變發展方式、打造高品質文化品牌、鼓勵實體書店深入嵌入城市生活等方式進行提質增效。

    本市提出,將綜合考慮區域周邊的閱讀資源、市場需求、居民情況等問題并規劃這些地區的圖書館、文化館、實體書店以及閱覽室、圖書室、農家書屋等文化設施,明確全市實體書店布局規劃,鼓勵在文化服務能力不足或空白的地區的書店建設;推進郊區書店建設,鼓勵推動利用旅游景區、精品民宿等場地設施建設實體書店;調查各區現有老舊廠房、騰退空間情況,推動解決這些地區新建書店的證照辦理難問題;加快全市校園書店、商場書店、園區書店建設,出臺針對校園書店、商場書店、園區書店建設扶持政策。

    在產業發展方面,本市鼓勵在跨界融合、裝修設計、文創開發、數字體驗、書品內涵等方面具有特色、符合市場發展方向和讀者需求的實體書店建設;推動具有較強發展潛力和實力的龍頭企業、骨干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壯大實力,提升品牌影響力、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評選一批示范書店,建設一批國內國際知名實體書店等。

    鼓勵書店提供優質文化服務

    在轉型升級方面,本市將加大對書店的創新融合發展的補貼力度,鼓勵書店行業新經營模式的出現發展,重點支持優質、品牌書店持續發展和連鎖運營;對新華書店老舊基層門店等改造項目給予大力支持,打造一批符合當代審美,具有較高品質、特色和影響力的實體書店;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建立投資項目儲備制,在體現優中選優的基礎上實現精準、定點扶持;推動出版物發行業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發展,推動新華書店中小門店由全品類經營為主,向社區書店和特色書店轉變;實現實體書店與電商平臺的深度合作等。

    書店的內涵也將更為豐富,未來將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有力載體。本市鼓勵書店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為廣大讀者提供圖書推薦、名人講座、讀書沙龍、讀書會、讀者見面會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服務;推動24小時書店建設,繁榮首都夜間經濟;廣泛、長期開展“實體書店進社區”工作,推動“書店與社區結對子”,為居民提供圖書銷售、書籍借閱以及定制特色服務和專屬空間,打造15分鐘閱讀圈;優選部分具備條件的實體書店,申報成為中小學學生實訓基地,開展“書香進校園”活動等等。(記者蔣若靜)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