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披露的我國老齡化情況,讓人們再次關注到了養老服務巨大的人才缺口問題。5月13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在多個招聘網站上,帶有“養老”這一關鍵詞的崗位儼然成為了不少企業急需的“香餑餑”。
北京商報記者在多個招聘網站中搜索“養老”后發現,對應出現的工作需求量均達萬條。具體來說,除了護工、保姆等需求量較大的常規崗位外,一些平臺還出現了針對老年人的陪聊師、養老規劃師、廣場舞教師、健康評估師、營養師等新興職業。而且,有的涉老職業“薪酬”也十分可觀。以針對老年人的互聯網老年版產品負責人為例,在某平臺上,這一職業的薪資待遇普遍能達每月15k-45k、13薪起。
與此同時,北京商報記者還從BOSS直聘獲悉,2021年以來,僅該平臺上養老產業相關崗位數量就同比增長50%,其中漲幅最大的崗位包括養老護工、保姆、養老社區物業管理員、助教、導醫等,薪資漲幅最大的崗位包括(養老院)客房服務員、護工、導購、營養師等。某養老機構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目前,養老服務業的工種已愈發細化、多元化,一家養老機構除了服務、管理、財務等常規崗位外,還會設置至少20多個崗位,如老年評估師等都是近年新增的“技術工種”。
其實,對于養老服務業涌現的招工潮,教育機構有著最直接的感受。據業內人士透露,近年來,校企合作辦養老培訓學校或開設相關新專業已越來越常見,這類生源的數量,以及畢業生對口就業率增長迅猛。北京優護萬家養老服務集團副總經理、教育培訓事業部負責人楊曉丹就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如今已有一批企業會在學生畢業前就到校挑選人才。
招工需求增長、職業結構變化的背后,映射了養老服務需求的常變常新。
據上述業內人士透露,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智慧養老、醫養結合、老年文娛消費等概念快速在養老服務業“走紅”,不僅涉老企業有意加強這類產品的供給,一些“業外”企業也躍躍欲試,準備試水增加一些主要面向銀發族的服務項目。
以智慧養老為例,在中關村大健康服務平臺主任遲勝看來,近年來老年人的“觸網率”明顯提高,他們越來越能接受一些線上的購買、支付模式,而這也催生了行業對人工智能等高端人才的需求。數據顯示,有企業在招聘負責人工智能技術在養老領域內的應用與研究崗位時,就提出應聘者應具備計算機應用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博士及以上學歷。此外,這類職務的薪酬也相對偏高,基本月薪都在30k-60k。
另一方面,當下老年人的娛樂生活也解鎖了很多新玩法,而這也直接體現在了相關行業的人才需求上。北京商報記者查找發現,部分招聘平臺甚至開設了“廣場舞專場”等頁面,公開招聘各類相關崗位。“近幾年我們在課程設置上也會重點關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楊曉丹稱,“除了生活護理和生活照護類的基礎課,養老服務管理人才培訓時還會開設老年人心理輔導、老年活動組織和策劃等課程。”
養老服務“新工種”的出現,除了給求職者帶來了更多選擇,也為行業留下了新的考題。
“目前行業內熱門的新職業都是跟著社會熱點和新需求產生的崗位,還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體系,不論是培訓環節還是用人機制,都還處于摸索狀態”,楊曉丹稱。上述業內人士更直言,這些職位并沒有相對應的執業標準和具體的評價體系,從業者的從業要求、晉升機制等都沒有可參考的依據,容易出現人才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在部分招聘平臺,北京商報記者還發現一些企業“蹭”人口老齡化的熱點來發布招聘信息,吸引求職者的注意力。雖然這類工作可通過搜索“養老”等關鍵詞出現,但真正的職位其實是各類地推、銷售等。
還有養老機構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養老服務人才流動性大、一線護理人員緊缺仍是目前全行業最頭疼的問題。“雖然這幾年各界都做了不少嘗試,試圖將人才留在養老領域,但真正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一線服務人員,如護理員、看護等缺口還是很大,專門為老年人服務的崗位,不僅對醫療康復專業技能要求更高、工作量更大,薪酬也相對較低,所以很多人都跳槽到家政、月嫂等相對‘性價比’更高的行業中了。”有養老機構負責人直言。(記者 蔣夢惟 楊卉)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