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城鄉融合發展有哪些成績和經驗?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何在?進一步深化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有哪些路徑?5月30日,省農村經濟學會2022年學術沙龍在南京舉辦,來自省有關單位、相關科研院所的農業農村問題研究專家,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相關處室負責人等出席沙龍。
作為省社科聯“江蘇經濟社會熱點觀察系列學術沙龍”2022年的首場活動,此次沙龍以“更富成效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為主題,在前期調研基礎上,研究提出進一步深化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
城鄉融合發展從縣城起跑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使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形成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發展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更富成效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觀念要把牢,措施要精準,效果要實在。”省農村經濟學會會長胥愛貴認為,縣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起跑線,具有歷史沿革上的穩定性,也有獨立自主的財政支撐,還有資源配置的手段,以及創業創新的能力。縣城的建設對鄉村帶動作用是直接的,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從縣城起跑,跑向更廣闊的領域,跑上更高的平臺。“更富成效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前期已經有良好基礎,后期措施可概括為規劃一體化、產業鏈條化、基礎設施聯通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環境治理宜人化、社會管理高效化。”
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洪武認為,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首先要描繪好“縣域一張圖”,在擬定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基礎上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進行土地整理,做好規劃設計;其次要培育好產業化主體,尤其是農產品加工型企業,讓先進的農業技術在產業化主體發展中發揮更大功效;第三要探索好農民市民化,蘇南等經濟條件好的地方可以加快探索“以地換身份”“以地換地”等手段;第四是運用好政策集成化,統籌協調好各部門相關政策,精準發力。
常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曇云提煉總結了常州市“聚精會神”四篇文章——農村在“聚”字上做文章,強化資源要素聚合,有序引導和集中投向“三農”領域;農業在“精”字上促轉型,發展精準農業、精致農業、精品農業,加快培育“常”字頭精品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集群;農民在“會”字上下功夫,培育會生產、會經營、會管理的職業農民,加快提升農民“會”的能力;鄉村在“神”字上求突破,堅持梯次開花、串珠成鏈、連線成帶,加快形成全域美麗鄉村藍圖。
建立城鄉合治體制機制
南京市農業農村局總經濟師湛中林認為,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首先要建立城鄉合治的體制機制,其基礎就是城鄉相通的治理體系、統一的大市場和共同的現代產權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個共同的制度框架內實現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
“與城市不同,農村社區、涉農社區在過渡過程中,最難的就是人和資產不清晰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城鎮化的過程就會順利很多。”湛中林提出,可以適度分散集聚地,分層城市化,緩解人口過度向大城市集中導致的“大城市病”。不用遠離家鄉,家門口就能就業,賺錢、顧家兩不誤,農民自然而然愿意留、留得住。“去年一年,南京10.37萬的人口增量,超過全省三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括郊區在內的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疊加形成了對周邊城市及外省人口較強的集聚效應。”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南京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劉營軍表示,目前城鄉間人才流動主要表現為農村精英向城市的聚集,但從有利于農業農村發展的角度來看,需要更多的人才到農村去施展抱負。“建議因地制宜開展實用技術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訓,涉農院校要加強涉農專業學生的情懷教育和職業教育,增強服務‘三農’的行為自覺,同時積極建立激勵人才基層就業的體制機制,切實提高農村人才工資待遇,達到‘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實現要素資源自由流動
“現階段城鄉融合發展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鄉村在城鄉融合發展當中的地位問題,城鄉在融合發展中的銜接問題,要素流動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載體問題,空間布局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協調問題。”常州大學總會計師陸華良提醒,更富成效推動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要實現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要實現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具體措施包括在破除城鄉人口雙向流動難題方面打破體制機制障礙,深入挖掘激活鄉村資源價值,積極吸引社會資本下鄉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省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張利強介紹了供銷社在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中的獨特優勢,即與農民利益連接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作更高效。“進入新時代,供銷社發展的重點在縣域,對象就是農業農村農民,要繼續以農村流通為切入點,完善農村流通服務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綠色生態服務體系,持續提升對農民的生產、生活、生態的服務,更好地發揮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季輝表示,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江蘇農業農村部門正在不斷探索與突破,縣域內宅基地流轉已在泗陽等地試點,家庭農場聯合成立合作社成為農業經營主體的一個發展方向,縣域內跨鄉鎮提供公共服務的綜合服務中心值得研究,江蘇年初發布的“財政金融支農16條”正在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吳 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