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場監管局5月3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全省市場監管2022民生領域案件查辦“鐵拳”行動推進情況,并發布今年“鐵拳”行動第二批典型案例和兒童產品相關領域典型案例。
3月以來,圍繞油品質量違法、“神醫神藥”虛假違法廣告、面向未成年人開展“無底線營銷”等8類違法行為,全省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辦相關案件1553件,案值3475.8萬元,罰沒款2965.45萬元,移送公安機關31件,全力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油上“動手腳”,企業被罰近200萬元
“鐵拳”行動第二批典型案例中,涉及油品質量不合格的案例有兩起。
去年3月17日,常州高新區市場監管局對寧波一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立案調查。經查,當事人從上游公司采購900噸高沸點芳烴溶劑和碳九組成的混合油品,運至常州宏川油庫后,與常州市寧港石油貿易有限公司簽訂合同,將混合油品以車用柴油名義銷售,因這批貨值金額383.99萬元的油品被查扣而未完成交付。
今年4月18日,依據《產品質量法》,相關部門對當事人作出罰款192萬元、沒收882.74噸油品的行政處罰。省市場監管局執法稽查局副局長唐浩表示,不法分子的這一行為對車輛運行和大氣環境造成不同程度損害,也侵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去年10月,徐州市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發現,邳州市鑫旺加油站操作人員將車用汽油加注到儲存車用乙醇汽油(E10)的油罐內對外銷售,而該汽油中乙醇含量低于國家標準要求,涉嫌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今年1月18日,相關部門對當事人依法作出罰款11.28萬元、沒收違法所得1.97萬元的行政處罰。
“黑心”加油站采購來路不明的普通汽油、混入乙醇汽油進行銷售,不僅對車輛造成損害,還威脅到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通過辦理案件,市場監管部門打擊了違法違規生產、銷售質量不合格油品等行為,規范了成品油市場流通秩序。
重點打擊“神藥”,捍衛“舌尖安全”
1月5日,興化市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發現,興化市子午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銷售產品“紅參浸膏”時,宣傳其具有“清洗血管”“保肝護肝”“調節血糖血壓”等保健和疾病治療功能,而這些缺乏科學依據,屬于對商品性能和功效的虛假商業宣傳。
“神醫”“神藥”等虛假宣傳嚴重誤導消費者,甚至耽誤患者接受診療,市場監管部門將此列為重點打擊對象,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疫情發生以來,進口冷鏈食品輸入風險備受關注,但仍有企業頂風作案。1月12日,蘇州市吳江區市場監管局平望分局執法人員對吳江斌龍食品經營部執法檢查,發現工作人員正在撕毀一堆進口冷鏈食品包裝標簽、張貼中文標簽。在“天辰物流”冷庫內,當事人還存儲了張貼同樣中文標簽的凍帶魚,而這些帶魚原產地為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等國。涉案進口凍帶魚合計1.15噸,貨值金額3.4萬元。根據相關法規,對當事人處貨值金額15倍罰款51.23萬元、沒收凍帶魚115箱的行政處罰。
該案中,當事人將進口冷鏈食品標簽篡改為國產標簽,且未將涉案的進口冷鏈產品按規定錄入“江蘇冷鏈”系統,本質上是逃避進口冷鏈監管的行為,存在較大風險隱患。該案發生在吳江區規模最大的進口冷鏈食品倉儲園內,案件及時查處,對物流園內近千戶進口冷鏈食品經營戶起到警示作用。
守住底線,撐好未成年人“保護傘”
市場監管總局連續兩年分別將“生產銷售劣質兒童玩具”“面向未成年人開展‘無底線營銷’”等違法行為列入“鐵拳”行動執法重點。
1月,如東縣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發現,南通滬通超美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的飛碟發光玩具球無任何中文標識,也未標注強制性產品認證標志及編號。2月28日,揚州市江都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發現,揚州咪菲商貿有限公司銷售的“自制不倒翁”兒童玩具自身及外包裝上均未標注“3C”認證標志等認證信息,且當事人未能提供該玩具有效的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
“飛碟球玩具屬列入強制性認證目錄范圍內的產品,如果沒有經過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飛碟在飛行過程中速度過快,很可能對兒童身體造成傷害。此外,劣質玩具、無3C認證的玩具存在較大的質量隱患,直接危及兒童健康安全。”唐浩說。
近年來,低俗惡搞、色情包裝,無底線營銷悄然接近未成年人。3月15日,邳州市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對校園周邊商店進行檢查時發現,該市甬文商店的貨架上擺放著一批品名為“低調含片”“2貨根治片”“白癡丸”的薄荷糖,遂現場責令當事人停止銷售行為,并對涉案產品采取行政強制措施。
“部分食品生產經營者在其食品外包裝上突出標注具有色情、暴力等元素內容,無底線營銷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必須依法打擊。”省市場監管局執法稽查局局長萬學群說,將加大對涉及食品安全、產品質量、特種設備安全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記者 洪葉 許海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