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區域 > 正文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江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日。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召開發布會,介紹江蘇生物多樣保護情況。記者獲悉,目前全省的物種數已更新到6903種,對比去年共增長857種。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李旭文介紹,自2017年起至今,全省大部分區域已開展生物多樣調查工作,計劃2023年前完成所有縣域的調查,全面更新全省生物多樣本底情況。經過統計,目前全省的物種數已更新到6903種,其中陸生維管束植物1999種、陸生脊椎動物449種、水生生物2537種、昆蟲1918種,對比去年共增長857種,其中增長的六成物種為水生生物。“另外在調查中也記錄到松葉蕨這種在江蘇極為少見的孑遺植物小種群,其生長態勢良好,種群有不斷擴大趨勢,具有極高的研究與保護價值。”

    物種數量的增加,離不開江蘇不斷加強生物多樣保護的努力。我省圍繞自然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保護的雙發展主線,成立了江蘇省生物多樣保護委員會,編制了《江蘇省生物多樣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3-2030)》,啟動全省縣域生物多樣本底調查與評估,生物多樣保護工作取得突破進展、發生了全局變化。

    今年2月,省生態環境廳發布《江蘇省生物多樣觀測能力(一期)建設方案》,提出要按照“一橫兩縱+”分布格局,其中“一橫”為沿長江區域,“兩縱”為沿大運河、沿海區域,“+”為低山丘陵區域,在省內建設20個生物多樣觀測站點,初步構建省級生物多樣觀測網絡。

    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朱德明表示,“十四五”期間,我省將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選擇3-5個地方進行試點,實現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和穩定逐步提升,使物種棲息生境得到有效恢復,生物遷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態通道基本建立,重點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全面保護,生態供給能力全面增強。

    今年4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保護的實施意見》,在完善生物多樣政策法規、優化生物多樣保護空間格局、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構建生物多樣保護監測評估體系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構建形成“1+8+N”的生物多樣保護工作體系。

    “1”是制定今后一個時期工作目標。《實施意見》全面落實國家2025年目標要求,進一步增設江蘇特色目標: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比例高于國務院批準規模,全省生態質量指數力爭超過50,變化幅度力爭達到“一般變好”。

    “8”是明確8個重點工作任務方向。具體包括:完善生物多樣保護政策法規、優化生物多樣保護空間格局、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構建生物多樣保護監測評估體系、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創新生物多樣可持續開發利用機制、嚴格執法檢查和監督評估、推動生物多樣保護公眾參與。

    “N”是提出若干具體方案或措施,主要包含“一部法規、一項調查、一張網絡、一份清單、一套名錄、一項督察、一篇規劃、一套制度、一組支撐、一個激勵”。其中,“一部法規”即加快推動江蘇省生物多樣保護條例研究制定,提供強有力法治保障;“一份清單”即強化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行為負面清單運用,加強對破壞生物多樣保護行為的監管;“一項督察”即將生物多樣保護情況納入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等,嚴肅查處危害生物多樣行為;“一套制度”即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探索地區生產總值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雙評價、雙考核機制,落實生態保護權責、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個激勵”即促進資金渠道向生物多樣觀測網絡、生態安全緩沖區、生態島試驗區等重大生態工程傾斜。

    在生物多樣保護和監測上,江蘇有不少創新舉措。頂層設計方面,《江蘇省“十四五”自然生態保護規劃》是全國首個自然生態保護類的專項規劃。立法研究層面,江蘇省生物多樣保護條例正在研究制定中。生物多樣調查方面,江蘇已有超過80%的縣域開展了本底調查工作,每年更新記錄到的物種種數。

    生物多樣調查的手段不斷更新。“我們團隊研發的鳥類智能識別系統,已在洪澤湖濕地生物多樣固定觀測場站投入使用,通過高清攝像頭拍攝與AI智能學算法,實現對鳥類的影像采集、識別、計數與種群分析。對比傳統的人工監測方法,可以24小時隨時監測查看,而且節省大量人力物力,為快速掌握鳥類資源現狀以及鳥類動物資源的動態變化情況,有效保護、持續利用、科學管理鳥類資源提供技術支撐。”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效偉說。(記者 吳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態文明建設 瀕危野生動植物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