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區域 > 正文

    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 廣東省職教城加快培育重點領域急需人才

    廣汽研究院內,李艮坤正進行發動機燃燒開發實驗,讓汽車“心臟”更強勁;

    一品紅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實驗室里,孔明娟在測定藥物含量,為藥品質量把關;

    佛山一建筑工地,羅家旭從細節入手,對安全風險點逐一“把脈”;

    ……

    從工程現場到生產車間、研發實驗室,今日粵港澳大灣區,處處活躍著廣東省職教城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身影。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對“職教本科”“挺起職業教育的脊梁”等話題建言獻策。

    建設省職教城是廣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也是職業教育改革濃墨重彩的一筆。經過10年規劃建設,省職教城內現已聚集10所高校、超10萬學生。各院校瞄準產業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2021年省職教城各高校培養并向大灣區輸出1.2萬技術技能人才。

    以打造“中國職業教育高地”為建設目標,10年間,省職教城進行了怎樣的探索,取得哪些成效,又將往何處去?全國兩會后,記者走進一線探訪究竟。

    賽場展風采??以大賽為抓手提升育人水平

    約一年時間里,拿下6個省級、國家級獎項,21歲的李基對自己的“戰績”如數家珍。

    2019年夏天,高考失利的他進入職校,面對陌生環境,一度失落迷茫。直到大二那年,他在老師發動下參加了一場校園職業技能比賽,從此找到了自己的優勢和熱愛。

    李基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比賽,是2021年赴山東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他和同學鄧家船組成的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團隊,作為廣東省唯一代表隊,入圍大賽高職組“建筑工程識圖”賽項。經過總時長10小時的比拼,他們從全國30多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團體二等獎。

    為了賽場上的榮光一刻,他們進行了長達半年的集訓,期間幾乎每天堅持訓練10小時,通過了校賽、省賽及國賽遴選賽的層層選拔。

    “我比較倔強,越有難度的比賽越想去挑戰。”李基將堅持、專注總結為自己的制勝經驗。參賽之余,他又趁熱打鐵考取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還未畢業便已被企業“盯上”。

    這是省職教城內大學生成長為未來能工巧匠的典型路徑。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專任教師魯周靜介紹,學校對接國賽和行業企業標準,開展“崗課賽證”融通實踐教學,與行業企業共同構建項目化課程體系,培養裝配式建筑高技能人才。

    “崗課賽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強調融合多種手段,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省職教城內各院校積極探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實踐遍地開花,學子們在各級各類技能大賽中磨煉成才、綻放光彩。

    產教深融合??重在“工匠精神”培養

    實踐性教學是職業教育的立身之本,工匠精神則是其辦學之魂。在職教圈,這是很多從業者的共識,清遠職業技術學院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副教授鄒華東也不例外。

    作為校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鄒華東組建專業教師團隊,選拔優秀學生進行職業技能訓練,師生一起把項目做進企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在清遠連南晟達鈣業廠,鄒華東發現,納米鈣粉因受到空氣阻力、粉體流動性差異等因素影響,往往稱重不準。針對這一行業痛點問題,他和師生技術團隊一起前后設計出三代單片機和PLC智能控制系統,使鈣粉稱重準確度得到大幅提升。

    老師言傳身教,不僅是技術技能的傳授與培養,還有職業態度的耳濡目染。為提高機器灌粉準確度,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大二學生王唐葵和李藍天在三天時間里修改了近20次算法。當勞動成果得到企業認可,每個人都感到格外自豪。

    培育“匠心”人才隊伍,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省職教城內各院校的共識。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探索現代學徒制,校企共同制定和實施招工招生方案,對學生進行工學交替、崗位培養。2020屆畢業生羅家旭正是這種育人模式的受益者。他大學一半以上時間在建筑公司實習,在企業導師一對一指導下,從新人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能手,剛畢業便升為項目安全主管,領著萬元月薪。他認為,工匠精神意味著做事一絲不茍、追求細節完美,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意義重大。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瞄準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加強專業數字化改造,規劃調整專業群,并開設了新能源汽車技術等一批新專業。該校軌道交通學院教學團隊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組織開展課程教學,將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融入課程,以培養更多技術精湛又有卓越匠心的技術技能人才。

    成才路更寬??讓技能人才“快馬加鞭”

    除產教融合外,“職教本科”“普職融通”等話題在全國兩會期間也備受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長期以來,社會上對職業教育存在不少誤解,認為職業教育學生是學習困難群體、就業低薪群體、崗位邊緣化群體。

    但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聯合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指出,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預計將接近3000萬人。

    產業對人才“喊渴”,打通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過去一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首次以黨中央名義召開;職業教育法實施25年來首次“大修”,強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并重;《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印發,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難點堵點進一步疏解……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19級學生陳慶廣對此感觸頗深。他認為,職校學子可憑一技之長立足于社會,也有機會繼續讀書深造。“國家重視職業教育,推動職業教育本科化,我相信職業教育逐漸會得到更多人認可。”

    一個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正在省職教城內構建起來。目前,省職教城內進駐1所本科院校、9所高職院校和1所中職學校,已實現中職、高職和本科辦學層次的覆蓋。中高本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將可在此得到探索,打破職業教育的學歷“天花板”。

    根據《廣東省職教城概念規劃》,未來省職教城進駐高校將達24所,在校生25萬人左右,力爭在辦學規模、專業門類、培養方式等各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記者蘇晨黃學佳張錦標)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職業教育 辦學條件 重點領域 急需人才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