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區域 > 正文

    基礎研究筑牢“底座” 廣州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廣州市2021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2年預算草案的報告》顯示,2022年市級財政安排82.5億元支持科技創新,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市級財政的“大盤子”里,該局統籌的2021年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資金達43.4億元。市科技局在部門預算中設置了“基礎研究計劃、重點研發計劃、企業創新計劃、人才項目經費、創新環境計劃”五大類別,覆蓋了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

    圍繞“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強市”的戰略目標,2021年廣州修訂出臺《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加快建設“2+2+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狠抓基礎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以科技金融為主線的市場化企業支持體系,著力引進、培養、用好人才,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推動整體科技實力大幅增強。

    好鋼用在刀刃上:基礎研究筑牢“底座”

    自主研發萬米級海底地震儀、參與研發的中國首個抗新冠病毒特效藥獲批上市、推出全球第一臺反射式彩色全動態視頻電子顯示器……2021年,廣州大院大所大裝置科研成果豐碩,在多個領域甚至填補了世界空白。

    此外,2021大灣區科學論壇吸引130多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參會;廣州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躍升至第14位,國內城市排名上升至第4位。

    科技大廈的層層累進離不開基礎研究的底座支撐。基礎研究作為無法帶來立竿見影經濟效益的“基底”工程,卻對錨定城市未來競爭排位具有根本性影響。為打造基礎研究的科研重器,廣州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無問功利地投入,可謂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2021年,廣州市科技局通過基礎研究計劃,重點支持聯合基金、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平臺。

    去年5月掛牌運行的廣州實驗室,為全國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重要貢獻;去年4月揭牌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將導入重大技術研發平臺突破“卡脖子”技術。廣州通過建設基礎研究平臺帶動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打造出“2+2+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除了基建體系的建設外,廣州在基礎研究資助體系方面,不斷深化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合作,202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3188項,支持經費17.1億元,均居全國第三。科學基金所資助的學科領域覆蓋面最全、覆蓋地域也更廣、更具有普適性。因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可被視作衡量一個地區基礎研究水平的硬指標。

    “我們以源頭創新和應用為導向,在全國首創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廣州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預計5年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基礎研究經費超8.5億元。

    通過“市財政資金+自籌經費”形式,廣州鼓勵引導高水平大學、高水平醫院加大在基礎研究領域和前沿交叉學科方向多元投入力度;同時培養了青年科研人員獨立承擔科研項目、進行創新研究的能力。

    一錢不落虛空地:產業技術實現“領跑”

    2021年,技術突破的捷報頻頻從廣州的產業一線傳來:泰斗微電子實現導航領域“換芯”;云從科技人臉識別技術屢破世界紀錄;金發科技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全球第二大改性塑料企業……廣州多個領域實現了核心技術從“跟跑”到“領跑”“并跑”的轉變。

    讓每一分投入獲得最高產出,讓每一錢支出贏得最高性價比,政府財政的引導支持扮演了重要角色。去年,廣州市科技局通過重點研發計劃,支持重大科技專項、農業和社會發展科技、重大產業創新平臺、現代產業技術研究、產學研協同創新、專業鎮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省市聯動項目。

    “廣州實施了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示范、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個重大科技專項和一個重點專項,共支持21個主攻方向。”廣州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與科技專項共同驅動核心技術邁向尖端的,還有重大產業創新平臺。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已有超分辨顯微鏡、床旁呼吸氣體分析儀、金屬透明電極等多項全球首創成果完成研發并進入產業化階段。

    作為市場主體和廣州科創中堅力量的科技型企業,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2021年,市科技局通過企業創新計劃,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生物醫藥產業補助、創新創業大賽。

    榮獲2021第十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成長組二等獎的廣州喜鵲醫藥有限公司,已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超60項,獲得1類化學新藥臨床批件7項。該企業通過“以投代評”機制直接晉級廣州賽區決賽,還通過對接廣州市科技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獲得了銀行1200萬元信用貸款。

    為進一步掃除市場主體發展障礙,2021年,市科技局出臺了《廣州市推動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將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從資金獎勵導向轉為服務導向。高新技術企業借此實現量質齊升——去年廣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通過數量3636家,申報通過率連續4年提高,從2018年的63%提升至2021年的85.23%。

    千金散去還復來:招才引智算清“大賬”

    生于東北、學在華北、深造在美國北部,鮮少去過南方的廣州慧智微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陽,歸國時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廣州創業。在微波射頻芯片領域鉆研了十余年,李陽認為,縮短研發時間,實現“彎道超車”唯一的捷徑是“押注”人才。

    “優秀人才具有豐富的經驗,可以通過縮短試錯環節,提升研發效率。政策向人才傾斜,結果一定是‘賺’的。”李陽說,“廣州政府‘會算大賬’,這是吸引我南下發展的重要原因。”

    如李陽所言,通過深入實施“廣聚英才計劃”,2021年廣州新增3名兩院院士,目前已依托廣州實驗室、省實驗室、高水平創新研究院集聚各類院士44名。

    培養匯聚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市級財政為省重大人才入選項目提供配套支持。2021年,廣州共支持29項此類項目,加拿大國家工程院院士葉思宇團隊助力鴻基創能成為國內首個能實現產業化,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膜電極生產企業。廣州還連續三年為全市創業領軍團隊入選企業提供房租補貼支持,2021年為28家創業領軍團隊補貼房租。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為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廣州以源頭創新和應用為導向,優化基礎研究與技術攻關環境,探索向廣州實驗室、省實驗室等重點用人單位下放市級人才認定權限,評聘合一。

    同時,廣州建立以信任為前提的項目負責人全權負責制,賦予項目負責人用人權、用財權、用物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和成果轉化收益權,保障科研人員自由探索。

    識才、愛才、育才、用才、敬才的春風拂過,各方英才紛至沓來、齊聚羊城。

    當前,廣州打造了一支以鐘南山、徐濤、張偲、趙宇亮等院士為龍頭,一大批青年骨干科學家為支撐,青年科研人才為基礎的科技戰略人才隊伍。2021年,廣州市申報省人才項目數量再創新高,穩居全省第一。

    四兩亦可撥千斤:金融“杠桿”賦能生態

    近日,科技部印發了《2021年入選科技體制改革案例庫典型案例清單》。《廣州依托雙創大賽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成果豐碩》作為典型案例成功入選。

    “每年我們從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1億元獎勵大賽優勝企業,初創組、成長組單個項目支持額度分別從此前的10萬元、20萬元提高至最高100萬元、200萬元。共有上千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近4億元市級財政支持。”廣州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這是廣州通過科技金融撬動市場資源,持續優化創新生態的縮影。2021年,廣州市科技局通過創新環境計劃,重點開展或扶持科技服務、科技金融、“雙創”活動、科普與軟科學研究、港澳臺創新創業、孵化器與眾創空間等。

    “在廣州創業多幸福?市、區兩級政府可兜底補償科技信貸90%風險!”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秦海鷗談到。去年8月,廣州實現了市、區聯動科技信貸風險資金池的無縫鏈接。這意味著,市、區兩級財政資金疊加,最高可累計補償不良貸款本金余額的90%。此舉將激勵銀行等機構向中小科技企業放貸,助力企業實現快速融資。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共支持23家合作銀行,累計為6550家企業提供低息信用貸款,放貸額突破500億元,科技信貸規模全國第一,形成科技信貸的“廣州模式”。

    對種子期企業“培土施肥”的同時,廣州也在實施推動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計劃,根據企業研發投入給予階梯式補助。“高新技術企業+”階梯式補助大大提高了企業研發投入的積極性,進而帶來科技成果高產出。

    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市近4成;高云半導體成功量產國內首款通過車規認證的國產FPGA芯片;百奧泰自主研發的格樂立(阿達木單抗注射液)獲批上市,是國內獲批的首個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

    科技金融“杠桿”撬動海量要素資源,賦能雙創活力,造就原始創新和產業創新精彩紛呈。一支來自廣州的“科技勁旅”正穩步發展壯大,奔赴高質量發展的星辰大海。(記者李鵬程)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基礎研究 廣州 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強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