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群眾安居樂業的保障。我省平安建設連續10年獲得全國先進,回首過往,成績令人鼓舞。如何進一步夯實平安基石,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參加省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圍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構建全流程、多層次安全保障網,建設更高水平平安安徽”“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展開熱議。
多元解紛止爭 矛盾源頭化解
面對當前多樣化的社會矛盾糾紛,我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暢通群眾訴求表達通道,廣泛開展領導干部公開接訪下訪,積極推進信訪積案攻堅,解決了一大批群眾難心事、煩心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和閱批群眾來信制度,完善閉環跟蹤落實機制,每一件信訪事項都要辦理到位,決不走過場。
“應大力推進陽光信訪、法治信訪。 ”省政協委員李曉林認為,可以打造一個陽光信訪平臺,以打造信訪“人民滿意窗口”為目標,配備自助網上投訴機、智能接訪輔助設備,實現“信訪網上辦、結果網上查、滿意網上評”。此外,可以建立調解專家庫,聘請專業律師參與接訪工作,幫助困難信訪群眾獲取司法援助。
民建安徽省委建議,可以建立基層信訪工作聯席機制,嚴謹認真對待每一次信訪,化解每一個矛盾,讓信訪群眾在表達自己的訴求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從而提升基層預防化解信訪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通過黨政領導接訪、群眾見面會等方式,努力做到“能解決的解決,不能解決的解釋,解釋不了的解氣”。
源頭化解矛盾糾紛,需要多方力量參與,形成多元化解的合力。省人大代表翟培敏認為,應充分發揮鄉鎮、街道、社區、當地派出所等基層組織齊抓共管的綜合治理能力,推廣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矛盾糾紛”。
為確保調解組織化解矛盾糾紛更加有力,真正做到定紛止爭,省政協委員王姝文建議,在調解過程中,調解員可以及時將調解進程及階段性文件上傳至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人民法院給予指導、規范和監督,必要時可以參與調解,實現評調裁一體化。
做強科技防控 創新社會治理
人民群眾安全感,是平安建設的晴雨表。 “扎實推進掃黑除惡斗爭和‘守護平安’系列行動,命案發生率全國最低,平安建設連續10年獲得全國先進”,《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我省開展平安建設、創造良好治安環境取得的成績。
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是平安建設的重頭戲。近年來,我省加強城鄉社區及社會面治安防控,織密“社會面、城鄉社區、內部單位和行業場所、公共安全、視頻技術、網絡社會”六張防控網,防控體系建設質效得到整體提升。在傳統治安防控模式不斷創新發展的同時,科技力量也日益凸顯。省人大代表劉正龍建議,推進平安安徽建設,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化手段,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筑牢智慧之基。
鄉村平安是平安安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快推進平安鄉村建設,需要科技支撐。可強化農村數字化建設,提升農村治理現代化水平,完善村莊重點部位視頻監控,推動縣鄉村戶視頻聯網,實現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聯動。 ”省人大代表劉紅麗建議,在信息化應用系統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應避免鎮村重復建設、“信息孤島”等問題,推動系統平臺平穩運行、持續升級,有效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網絡化。
深化平安建設,需要著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注重聯動融合、開放共治,調動多方主體共同參與。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暢通群團組織等參與社會治理制度化渠道。
“因地制宜鼓勵支持各類社會組織、群眾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承接各種項目服務社區居民,努力形成面向社區的全方位社會服務體系。 ”省政協委員洪愛敏建議,逐步完善社區市場化和義務服務體系,形成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社會建設治理新格局,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社區治理共同體。
筑牢堅實防線 持續守護平安
“常態化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成功處置零散突發疫情,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1.2億劑次、全程接種率達82.4%。 ”過去一年多來,我省出色地完成了阻止疫情傳播的任務,有力維護了全省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和社會穩定。
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人權,也是人民幸福的基本保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毫不動搖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動態清零”總方針,壓緊壓實防控責任和防控措施。
“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離不開制度保障。 ”在省人大代表張艷環看來,要完善疫情防控和突發應急管理的制度體系,依法依規引領疫情防控工作,按照有序規范、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原則,把區域治理、部門治理、行業治理、基層治理、單位治理有機結合起來,健全全鏈條精準防控機制,從而切實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學性、及時性和有效性,保障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環境安全問題事關千家萬戶健康安全,也是省兩會關注的熱點。九三學社安徽省委建議,應健全強化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通過構建多方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搭建多主體協商平臺和長效機制,積極推進全省生態環境管理全業務數字化改革,健全數據共享機制、增強生態環境管理能力,進一步完善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區域間政策協同,建立社會共治的區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持續守護平安,需要不斷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參會代表、委員表示,應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深化安全生產“鑄安”行動,鞏固提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成果,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快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構建全省統一的監測運行體系。同時,加強應急隊伍、物資保障、廣播體系建設,完善應對突發事件、極端天氣等應急聯動機制,全面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李曉群 夏勝為)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