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區域 > 正文

    打造極具當地特色的“水生態名片” 廣東已建成碧道超2500公里

    12月初,伴著冬季暖陽,肇慶市江濱堤景福段碧道水清岸綠,連片的蘆葦蕩在陽光下隨風搖曳,不少市民在這里欣賞西江美景;在云浮市新興縣太鳳凰濕地公園,漫步在新興江共成河碧道,可以看到湖面白鷺紛飛的身影與夕陽交相輝映,令人心曠神怡;走進江門市江海區,曾經全市最大的棚戶區搖身一變,成為擁有舒適碧道的城市綠廊,讓廣大市民在家門口盡享美好生活。

    國家全面推行河長制5周年之際,記者走訪肇慶、云浮、江門等地發現,西江流域各地水環境治理較5年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湖環境持續改善。根據省河長辦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廣東目前已累計建成碧道2563公里。2020年已建成的碧道,推動優良水質河段增加24.6%,生態岸線占比由28.3%增加至57%。5年來,廣東全面推進河湖長制工作,各地依托河湖長制工作在推進水環境治理的同時,加快推進萬里碧道建設,打造極具當地特色的“水生態名片”。

    肇慶:

    打造“山湖城江峽草木”

    特色碧道

    肇慶市江濱堤景福段碧道,這里曾經是堤防30年一遇標準的普通河灘地,如今通過碧道建設,堤防標準不僅改造升級為50年一遇,還變成了市民親水游玩的網紅打卡地,成為肇慶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成效的一大縮影。

    從風景宜人的江濱堤碧道出發,行船北上,極具特色的羚羊峽碧道映入眼簾。山清水秀岸綠景美,讓人仿佛進入世外桃源。

    “目前肇慶已建成高質量碧道約220公里。”肇慶市水利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卓亞介紹,隨著高質量推進碧道建設,肇慶正在激發全域旅游新活力。據了解,肇慶市因地制宜,結合“山湖城江峽草木”等各式景觀的特色碧道已成為新的城市名片。

    “5年時間,肇慶的河湖治理有了質的提升,看著如此美景,作為肇慶市民我感到非常驕傲!”肇慶市西江民間河長卓越說,河長制工作的推進讓肇慶的水環境治理一年比一年好。年來,作為民間河長,卓越除了履行監督職責之外,還積極向身邊市民宣傳河湖治理的政策與知識,呼吁市民加強河湖保護意識。

    據了解,肇慶市共有1094條河流(段)、7座湖泊,已全部建立河湖長制,市級河長主動擔當作為,帶頭巡河履職,統籌協調解決河湖管護中存在的重大問題,河湖面貌明顯改善。

    根據肇慶市河長辦的工作人員介紹,2017年以來,肇慶全市四級河長共有2034名,巡河超32萬次,發現并解決影響河湖健康問題7589個,處理公眾投訴問題201宗;肇慶水政執法隊伍共開展執法巡查10299次,出動執法人員41433人次,打掉非法采砂點992個,清理收繳采砂作業工具992批(含內河查處的小型改裝抽砂船);累計整治“四亂”問題656宗;投入資金3億元,清理漂浮物26萬噸,清淤河道748公里,基本消除大面積水上漂浮物。

    截至目前,肇慶省考以上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劣Ⅴ類水質為零,黑臭水體基本消除,西江、北江等大江大河水質穩定達到Ⅱ類。今年1—9月,肇慶市國考斷面水環境質量在全國排名第14,省內排名第1。

    云浮:

    全力構建“一廊三帶、五城八園”

    碧道格局

    “做民間河長5年來感觸還是很大的!以前這里的水又黑又臭,如今家門口的環境煥然一新,還修建了濕地公園,放在以前無法想象。”說起這些年來新興江共成河的變化,新興縣太鎮民間河長黎洪林感慨萬千。

    漫步在云浮市新興縣太鳳凰濕地公園,新興江共成河碧道與清澈的鳳凰湖、紛飛的白鷺構成一幅獨特的美麗鄉村畫卷,令人心曠神怡。誰能想到,曾幾何時,這里還是河水發黑、發臭,河道垃圾隨處可見,往河道排污現象屢見不鮮。得益于河長制工作的全面推進,年來新興江加大水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實現了河湖環境的舊貌換新顏。

    “我們以河長制為抓手,經過這些年的治理,解決了歷史欠賬,水環境有了非常明顯的改善。”新興縣水務局總工程師陳小劍向記者介紹,從2014年啟動新興江整治至今,五大支流(集成河、共成河、廻龍河、船崗河、簕竹河)水質都有了明顯的好轉,以共成河為例,其水質已從整治前的劣Ⅴ類,穩定在Ⅲ類水質標準以上。

    陳小劍介紹,隨著水環境的改善,依托特色碧道的建設,不僅為當地老百姓提供了親水游玩的好去處,還極大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從過去人們因為臟亂惡臭的“不敢來”,到如今的游客慕名而來“到處玩”,新興縣經過水環境治理的“陣痛”后,迎來了新的發展。

    新興江之變,成了云浮市全面推進河湖長制工作成效的一大縮影。5年來,云浮緊緊圍繞實現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總體目標,全面縱深推行河湖長制工作,全市河湖面貌煥然一新。如今的云浮市,劣Ⅴ類水體已被全面消除,西江云浮段水質長年保持Ⅱ類,是省內水質最好的江段之一,水環境質量在全國2050個國考斷面中連續3年均是省內排第1名。

    目前,云浮市堅持河湖治理與碧道建設雙向發力,正在積極謀劃推動碧道建設,促進河湖生態提質發展,正全力打造成具有云浮特色的“水生態”名片,已完成碧道建設共110多公里,全力構建“一廊三帶、五城八園”碧道格局。通過在全省率先開展美麗圩鎮創建三年行動,包括新興縣太鎮在內,全市63個鎮(街)正在以比學趕超的勁頭提質增效,推動鎮村和河湖實現綠色發展。

    江門:

    全社會合力構建

    管水治水大格局

    “這里的變化真的非常大,放在幾年前,簡直不敢想象。”在江門市江海區下沙公園,民間河長趙德光不禁發出感慨。

    據他介紹,下沙公園曾經是江門水上人家的聚居地,內河漁民在河邊停靠漁船、上岸修建棚屋、沿河搭起吊腳樓,是江門市區最大的棚戶區,也是最大的安全隱患點和江門河治理最大的堵點痛點。

    從2019年開始,江海區投入6.2億元對下沙片區進行重新規劃、搬遷改造,拆遷建筑及附屬物300多間,對周邊老舊社區實施全要素改造,新建下沙公園,與城央綠廊碧道實現不間斷、無障礙“四道貫通”。昔日破舊棚戶區,如今變身成為美麗舒適的公園,成為20公里城央綠廊碧道的重要節點之一。

    江海區的變化,成為江門市以河湖長制和碧道建設為抓手,推動流域綜合治理的一大縮影。

    據江門市河長辦介紹,江門全市共設置市級河長19名、縣級河長111名、鎮級河長756名、村級河長1253名,縣級湖長6名、鎮級湖長8名、村級湖長4名,做到“每個河長對應一條河流”。與此同時,全市還設專家河長12名、河道警長677名、民間河長1383名、河道保潔員4716名、護河志愿者39771名,構建起“黨政主導、部門聯動、群眾參與、齊抓共管”的管水治水大格局。

    “其實作為江門市民,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我們的母親河。”5年時間,每天早晨上班前巡河成為趙德光雷打不動的慣。作為鶴山市政協委員,他最還準備了一個新的提案,叫“開門治水,人人河長”,希望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保護河湖的行動中。

    在全社會的合力之下,5年來江門市河湖長制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20年,江門地表水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創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的最好水。根據規劃,到2025年,江門還將建設高質量碧道364公里。截至目前,全市碧道建設已完成投資45.63億元,建成碧道305公里。(記者李赫)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