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區域 > 正文

    標準化改革的山西實踐:為轉型發展提供支撐

    《智能煤礦建設規范》實施,煤礦智能化發展有了“硬約束”;《不銹鋼精密箔材》國家標準,造就了網紅“手撕鋼”;千余項農業標準,打造出“山西小米”等“晉”字品牌;《互聯網+公安政務服務》系列政務服務標準,促進了“市場規范有標可循、公共利益有標可量、社會治理有標可依”格局的形成。

    近年來,我省把標準化改革與省情實際緊密結合,持續推動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不斷深入,改出了生動實踐,試出了先進經驗,創出了地方特色。目前,全省已發布700多項省級地方標準,主導或參與制定26項國際標準、1460項國家標準、1550項行業標準,主要涉及碳基新材料、煤機智能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煤炭清潔高效、軌道交通7大領域,有效發揮了標準化基礎性、引領性、戰略性作用,為我省加快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助推產業提檔升級

    “示范項目實施后,忻州市針對小雜糧有機旱作農業制定了種植、病蟲害等一系列標準。種植規范了,產量和質量都大大提高了。”忻州市繁峙縣藜麥種植大戶劉計貴說,“現在我們種出來的藜麥顆粒飽滿均勻,收購價格都翻番了,老百姓的種植熱情更高了。”

    忻州市因獨特的地理氣候、生態環境和傳統耕作優勢,成為穩定的雜糧優勢區域和生產基地。2018年8月,忻州成為全省唯一的小雜糧有機旱作標準化示范市。“示范項目啟動以來,忻州以《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與評價》為依據,以農業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為技術指導,以示范基地生產實踐為基礎,全力構建忻州雜糧標準體系。”忻州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姜俊青介紹說。

    3年來,忻州小雜糧有機旱作標準化示范基地已擴大到5萬余畝,有機旱作生產方式和標準化種植模式的不斷推廣,提高了耕地地力,促進了農產品肥料和農藥等的合理使用,改善了農產品品質。“這些年,農業標準化大力推進,但由于小雜糧種植分散、產量低等原因,種植標準難以制定。示范項目啟動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促進了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發展,有力推動了雜糧產業的提檔升級。這對于有‘小雜糧王國’美譽的山西來說,更具有實際的引導和示范意義。”姜俊青說。

    不僅如此,近年來我省的標準制定不斷向行政審批、旅游服務、生態環境、制造業、信息技術等新領域拓展,形成了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全域標準化的新格局。新標準的不斷出臺對我省產業、行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公司2006年開始探索標準化管理,2008年制定了臨汾市首個旅游行業地方標準《山西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旅游服務規范》,2009年建立企業標準體系,2018年被評為年度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示范項目,成為我省首家獲此殊榮的企業。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進一步提高了我們的服務質量和水平,在我省旅游服務行業中具有推廣和借鑒意義。”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何東海說。

    為轉型發展提供支撐

    通過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建設,全省企事業單位參與標準制修(訂)的熱情得到有效激發,我省探索出“標準化+履行基本職能”“標準化+促進重大決策部署落地”“標準化+解決熱點敏感問題”“標準化+扶貧”等有效方式方法,標準供給保障能力得到了極大改善,各類標準的數量質量不斷提升,我省標準化總體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

    在生產交通產品領域,我省積極參與鐵路行業標準、鐵總企業標準的制定,對標國外一流先進標準,生產可滿足美國、歐洲、德國、英國、印度、日本、韓國等標準要求的產品,產品出口量增加30%左右。法蘭制造企業生產出了符合美標、德標、法標、日標的產品,60%以上的產品出口到海外。

    我省發布的《智能煤礦建設規范》,把5G技術運用到了煤礦生產中,機器人代替人工生產,提高了安全度與采掘率。圍繞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建設,發布《山西省旅游標準體系》,助推文旅產品、景區建設、旅游服務、行業管理等方面的標準化。《山西省物流標準體系》的發布,積極推動物流設備、物流服務、綠色物流標準化。成立信息“鑒別與授權標準工作組、信息安全評估標準工作組、大數據安全特別工作組”,主導和參與了15項生物特征識別相關的國家標準的制定。

    此外,我省主導制定《煉焦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國家標準,省內焦化企業由289家減少至132家。發布實施《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再生橡膠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地方標準,有效改善全省生態環境。全省PM2.5平均濃度低于周邊地區平均水平,全省58個國考斷面全部消除劣Ⅴ類水質。

    省市場監管局標準協調處相關負責人說:“開展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建設以來,全省對標準化工作的認識、推進機制、總體水平、保障能力等方面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初步探索出了一條以標準引領資源型地區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改革效應持續釋放

    開展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以來,我省連續4年將標準化改革列入山西轉型綜改重大改革任務清單,先后出臺《試點工作方案》《年度行動計劃》等持續推動試點建設的政策措施,形成了省市縣三級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標準化工作格局。

    同時,我省堅持把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作為推進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支點,建立完善8項工作機制。協調推進機制,建立起了省市縣(區)三級系統協調、部門協調、專項協調、高效靈活的工作機制;財政保障機制,推動省市縣(區)三級都將標準化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獎勵激勵機制,設立了山西省標準化創新貢獻獎,出臺了制定國際標準獎勵100萬元、國家標準獎勵50萬元、行業標準獎勵20萬元、地方標準獎勵10萬元等政策;考核引導機制,將標準化工作納入了全省目標責任考核體系;人才培養機制,在中北、太原科技兩所大學開展了標準化本科學歷教育;創新驅動機制,促進標準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法制保障機制,審議通過了《山西省標準化條例》;服務支撐機制,成立了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轉型發展研究中心。

    2020年《山西省標準化條例》出臺。作為全國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省份,《條例》為我省標準化改革向縱深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同時,把我省標準化改革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定下來,對加強標準化工作,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促進科學進步和技術創新,以高標準推動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省市場監管局局長張九萍表示,山西將持續積極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互動發展,圍繞“六新”、14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研制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增強標準話語權,形成創新鏈、標準鏈、產業鏈融合發展的格局。(記者孟婷)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