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區域 > 正文

    鏈入創新協同合作圈 珠海斗門拓展澳珠極點發展腹地

    灣區西岸,春潮再起。

    從舟楫往來的斗門港向東北方向遠眺,可以清晰地看到磨刀門水道對側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山脈和建筑。身后,是劃破天際的高樓大廈。

    今年,珠海市“十四五”規劃提出,將立足粵澳深度合作和支持澳門長遠發展需要,把橫琴周邊一體化區域、鶴洲南區域以及珠海西部地區作為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拓展區域。

    同飲一江水,共話兩地情,在更廣闊的空間上拓展珠澳合作將是發展的必然。珠海市斗門區提出,將把斗門作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戰略拓展區謀劃打造,發揮斗門的空間優勢、生態優勢、產業優勢,拓展澳珠極點發展腹地,提升城市能級量級,形成區域協同發展新優勢。

    一水之隔

    鏈入創新協同合作圈

    中秋節前夕,一連幾天,在與橫琴一江碧水之隔的珠海斗門,珠海中京電子電路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趙耀在數字化智能車間內忙碌穿梭,細細察看剛剛從試生產線下來的產品品質,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澳珠極點建設的加速,珠江西岸都市圈將形成更具創新競爭力的集成電路產業生態,成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點,形成創新擴散效應,為企業創新發展營造空間。”趙耀說。

    在此之前,這家從灣區東岸跨江而來的上市高企,已經在其所在的園區——富山工業園創造了園區“單體廠房規模之最大”的紀錄,并在去年疫情后搶奪先機,從項目動工到全面試產僅用了18個月,再次創下園區建設試產速度之最。

    而現在,趙耀則全身心投入到推動企業正式投產中去。他說,“全球高端制造業特別是我們所處的PCB行業競爭激烈,企業追趕步伐的快慢,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所處產業鏈的位置。我們希望快一點,再快一點。”

    珠澳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點的進程正在加速,越來越多的上市高企和“專精特新”企業正踏浪而來。

    “珠海約3年前PCB行業產能占全國的12%,預計新增一批企業落地投產后,整體規模可達到全國的30%以上,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來自斗門的貢獻。”富山工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短短幾年間,溢出效應已有著明顯展現,加速了珠海斗門在電子信息行業的規模化、集群化發展進程。

    在緊盯試生產線的同時,趙耀也在趕緊謀劃著珠海中京電子二期的建設。就在中京電子不遠處,愛旭太陽能電池項目、聞泰光電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越亞IC封裝載板項目也即將開工建設,成為現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要素高效流動的縮影。

    “而在未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澳珠極點能級的擴大,珠江西岸正迎來歷史最好的機遇,城市群推動創新協同合作圈加速形成,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營造更具創新活力的發展生態。”趙耀期待。

    空間腹地

    下好產業布局先手棋

    這樣的期待已經近在眼前。從珠海斗門直抵橫琴,一江碧水之隔的空間地理界限將被打破。

    今年,廣東省鐵路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更發出《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鶴洲至橫琴段項目可行性研究服務招標公告》,披露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線路將從廣州北站出發,通過鶴洲樞紐與橫琴口岸相連,再與澳門輕軌換乘銜接,成為京港(澳)通道的組成部分。

    其中,鶴洲至橫琴段里程23公里,設計速度350公里/小時。

    通過廣珠澳高鐵,珠海斗門與橫琴之間,將打破江河山岳的地理分割,實現“點對點”連接到達,促進人員、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動。

    “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就是以更大力度舉措支持粵澳深度合作,更好發揮廣東和澳門的各自優勢,為粵港澳大灣區扎實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等提供更大力度的新支撐;同時協同提升澳門—珠海極點輻射能力,帶動珠江西岸地區發展,進一步增強橫琴作為粵港澳合作發展重大平臺引擎的帶動作用。”國家發改委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燕說。

    目前,珠海正圍繞重點產業方向,優化珠海的產業布局,使產業布局與珠澳的城市格局、交通格局以及人口布局相協調、相適應,在組建多個落地在珠海的產業基金的同時,拓展產業發展的空間,謀劃建設珠海—江門大型產業園區,其中珠海片區總面積500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用地150平方公里,

    占據鶴洲高鐵樞紐且擁有面積最大的空間載體、產業平臺的斗門,將成為珠海拓展產業空間發展的一步先手棋,斗門智能制造開發區就在珠海—江門大型產業園區的規劃范圍內。

    “擁有連片未開發的土地資源和優質的產業園區服務,成為配套承載澳珠極點創新溢出的首站。”該園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通過一系列扶持政策、服務舉措,在重點產業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的同時,還將引進超30億元龍頭項目1個、優質智能制造項目超10個,投資總額逾百億元。

    聯動發展

    在服務中融入澳珠極點

    站在竹銀水庫大堤上遠眺,西江的水美得讓人沉醉;磨刀門水道沙心洲上,水松林綠影婆娑。

    早在2009年,選址于磨刀門水道斗門段上游的竹銀水源系統工程動工。斗門與澳門等多方合作力排萬難,管道過大江、穿山脈,串“珠”成鏈,突破復雜地質環境和建設條件限制,以珠海水庫建設史上最快速度,建成了珠澳供水系統中最大的蓄水水庫——竹銀水庫。

    同飲一江水,共話兩地情。涓涓涌動的西江水背后,是澳門、珠海兩地唇齒相依的深情。

    在更廣闊的空間上拓展珠澳合作已經成為共識。

    今年,珠海市“十四五”規劃提出,將立足粵澳深度合作和支持澳門長遠發展需要,加快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把橫琴周邊一體化區域、鶴洲南區域以及珠海西部地區作為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拓展區域。

    為此,珠海市斗門區提出,將把斗門作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戰略拓展區謀劃打造,拓展澳珠極點發展腹地,提升城市能級量級,形成區域協同發展新優勢。

    “斗門作為珠海經濟特區的重要一極,有望成為承載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溢出效應的區域。”珠海市斗門區委書記蘇虎說。

    珠海斗門提出,未來將充分利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重大機遇,結合斗門定位,發揮斗門的空間優勢、生態優勢、產業優勢,參與研究與合作區相應政策承接、聯動發展相關舉措,在主動對接、主動支持、主動服務中融入澳珠極點發展大局。

    聯動發展,規劃先行。

    目前,珠海市斗門區正以拓展澳珠極點發展腹地,形成區域協同發展新優勢為目標,著力構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規劃體系,高起點謀劃、高效率推進、高質量編制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為斗門建設粵澳深度合作區戰略拓展區提供科學用地保障,為未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騰出足夠空間。

    斗門2035

    推動澳珠極點建設形成新格局

    根據《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未來,在廣東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上將構建“一核兩極多支點”,其中“一核”是指未來將強化珠三角核心引領作用,推動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推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形成帶動全省發展的主動力源。

    作為珠海地理面積最大的行政區,珠海市斗門區是生態空間優勢最明顯,也是珠海開發程度最低的區域,更有利于在一張“白紙上做文章”。

    據悉,目前,《珠海市斗門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正在編制,本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發展愿景為“創新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城市標桿”。

    按照規劃,未來珠海市斗門區將深入推進“澳珠極點”建設,科學有序地控制和引導斗門2035年的城市空間發展,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提供空間保障,促進形成粵港澳大灣區澳珠極點的發展新格局。

    與此同時,將重點圍繞鶴洲高鐵樞紐的落位,加強與粵港澳地區的聯系,提高灣區城市互聯互通能力,打造斗門新經濟格局和開放格局,打造珠江西岸重要交通樞紐,聚焦配置高端人才服務配套,深度參與全球經濟合作。

    珠海市斗門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一段時期,斗門將通過錨準產業招商、優化配套設施、建立城市個性、強化交通樞紐、深化珠澳融合五大措施與粵港澳大灣區、珠海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建設相銜接,進一步推動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智能制造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現代物流產業、現代農業產業五大產業集群發展;強化宜居宜游幸福感;強化斗門歷史要素和城市名片;以高鐵樞紐為核心形成灣區西岸交通核心;實現科技共享、產業共享、生活共享。

    一線走訪

    培育“灣區創新”+

    “斗門智造”產業生態

    上月中旬,隨著最后一鏟土的起落,作為國內最早開發生產導熱材料的企業之一的上市高企——華正新材宣布其在珠海布局的總部基地完成封頂,距離“年產2400萬張高等級覆銅板”的目標更進一步。

    就在項目封頂的現場,珠海潤東晟總經理劉智慧頗有感觸地說:“從拿地到開工,華正項目創造了園區多個第一,為富山建設成為世界級PCB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增加堅實力量。”

    劉智慧所在的潤東晟從深圳跨江而來,項目建設也將迎來突破。從去年到今年,他經常往返于珠江東西兩岸,笑稱自己才是真正的“灣區人”。

    以澳珠極點為牽引,創新資源要素正在跨越珠江口。越來越多像劉智慧一樣的“灣區人”到珠海斗門尋找產業壯大發展的機遇。

    產業承載能力優勢凸顯

    “項目達產后,珠海將成為華正新材在華南區域總部,同時還將是全球最先進的覆銅板智能化工廠之一,通過開發封裝基板用BT材料,解決國內電子產業鏈內循環中的基礎材料應用問題,加快高階材料國產替代進程。”華正新材董事長劉濤信心滿滿。

    同在封頂現場的劉智慧,對華正新材的建設速度表達了贊嘆之情。實際上,在投產后,華正新材很有可能成為珠海潤東晟的材料供應商,而并肩同行。

    從去年9月25日取得施工許可證后,劉智慧就帶領潤東晟團隊扎根于富山工業園。其由深圳市聯昇線路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約44億元打造,項目用地規模300畝,目前已有7棟廠房拔地而起,其中3棟將在近期實現封頂。

    實際上,潤東晟并不是第一家跨越珠江口來斗門“掘金”的PCB企業。

    此前,中京電子、深聯電路、景旺電子等電子電路業內的先行者,已經先行一步打開產業向西發展的大通道,不約而同地落子珠海,并在斗門富山工業園形成千億級PCB產業集群。

    “由于PCB行業近年來整體增長非常快,各地在招商引資中都表現得很積極,尤其是部分內陸省份地區甚至推出了‘零地價’等優惠,但我們始終希望留在大灣區。”劉智慧分析,從當前城市發展來看,“珠江西岸城市確實不如東岸充分”,但從承接產業溢出的角度,兩者恰恰又成為互補的絕佳拼圖。

    “與灣區各大城市的交通通達度高,保留著大片土地和產業承載能力,是我們最終選擇落子于此的重要原因。”劉智慧說。

    澳珠極點牽引產業向上

    珠江西岸,珠江水五門分流,在珠海斗門匯入南海。

    以珠江水系的地理連接為紐帶,以產業發展的集群化、規模化、區域化為趨勢,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正共同分享著新一輪的區域化發展機遇。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程的加快,以澳珠極點為牽引,珠海斗門有望成為承接產業落地的重要平臺,形成“灣區創新”+“斗門智造”的產業生態。

    “其中,PCB印刷電路板產業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例證。”珠海斗門富山工業園相關負責人說,“電子信息產業向來是珠三角的強勢產業,但近年來,受到土地空間、成本等影響,外溢進程加速,而珠海斗門就是其重要的承接地。”

    既有的產業蓄能也是珠海斗門備受行業巨頭垂青的重要因素。

    早在2000年前后,珠海斗門就在PCB印刷電路板有所布局,吸引了相關企業集聚發展。除了近年來從珠江東岸而來的中京電子、深聯電路、景旺電子外,在此已扎根多年的方正電子也在謀求增資擴產,新建高端智能化產業基地項目,從而加速推動PCB印刷電路板企業在斗門聚集發展。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出發,集群化發展能夠以更低的成本解決行業共性問題,整個產業配套的構建更加趨于合理,其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劉智慧說,“如污水的集中處理方面,若由園區主導則大大省去了企業的麻煩,如今富山工業園的配套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規模化、集群化的合力一旦出現,更會加速這一進程。

    “從政府行政服務能力和效率,從產業定位規劃上,都站在了行業所需的方向上,我們認為通過上下游企業的帶動,會促使產業集群的成型,將來富山乃至整個斗門的工業發展將會進入快車道。”劉智慧期待地說。(董謙君 林郁鴻 何康杰)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