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輿論 > 正文

    專屬條款發布9個月后 新能源車保險仍有哪些痛點?

    2021年12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拉開了新能源車保險的序幕。在宏觀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的大前提下,保險行業更深度參與產品端可持續革新的時機已經到來。盡管專屬條款已發布試行9個月,新能源車保險仍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痛點和難點。

    首先,保險定價有待進一步合理。車險總保費由基準保費、無賠款優待系數、交通違法系數、自主定價系數四方面組成,對消費者而言,更多價格感受還需要落在自主定價系數方面。由于專屬條款推出時間較短,加之新能源車市場占有率不足,新能源車保險經驗數據沉淀尚不充分,較高的出險賠付頻率和維修成本導致保險機構承保新能源車保險時,以提高定價系數推動覆蓋或有成本。

    據應急管理部數據,2021年新能源汽車火災共發生3000余起,新能源車的火災風險總體高于傳統汽車,這從側面反映出新能源汽車固有較高的安全風險。數據機構We Predict發布的報告顯示,通過對2016-2021年間約1900萬輛汽車的服務和維修進行研究發現,目前電動車的維修成本為燃油車的1.6-2.3倍。

    其次,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完善。由于新能源車行業具有較長的產業鏈,車主在面臨出行、維修、養護、停車等諸多場景時,其服務商可能存在信息差和服務差。一方面,電池系統占新能源汽車總成本的30%-40%,保險機構對于補電場景的覆蓋和補電服務的延伸成為保險產品管理的重要維度;另一方面,新能源車險專屬條款對于9座以下客車(家用和非營運)按購置價格區間設置了更高的折舊系數,進一步壓減低價位車型的保險費率。由于新能源車型和營運業務固有較高風險,保險機構對于營運車輛保險興趣較低,營運車輛商車險承保仍是難點。

    最后,保險科技有待進一步發展。UBI車險模式是基于車輛使用數據的保險模式,新能源汽車網聯程度高于傳統燃油車,實現車輛車速、里程、位置、轉向、溫度等數據收集。以“蔚小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逐漸擠入新能源車險市場,而比亞迪、一汽大眾等傳統車企也不甘落后,甚至零部件廠商也逐步加大產業鏈布局,傳統保險機構在保險科技應用和數據應用方面略呈不足。

    對保險機構而言,新能源車保險既存在難點和痛點,也是深化保險改革和推動可持續增長的戰略機遇。因此,保險機構應當推動深度生態聯動,加快新能源車保險定價、銷售、定損、維修、理賠等全流程服務轉型升級。

    一是加快生態構建和數據合作,提升定價精準度。保險機構應當繼續提高新能源車領域反欺詐、反騙保的能力,構建基于數據和生態的定價體系,合作建設新能源車維修定價體系,通過保險資本推動零部件制造能力成熟,把握新能源車的固定風險和可變風險。

    二是增強服務組合能力,引入第三方服務生態。保險機構可以圍繞保險產品作進一步生態挖掘,如圍繞停車難問題發展停車點查詢、線上預約、抽屜式智能停車等場景,引入相關服務商,打造開放式、一體化的場景服務平臺,甚至進一步,通過SaaS服務的形式,對各類服務商進行打包,形成集約的服務模式。在生態挖掘和服務延伸方面,可以優先關注充換電、停車、汽車穿梭消費、智能駕駛軟件投訴等新能源汽車消費者重點關注的方向,并充分考慮與傳統燃油車應用場景相聯系的情況,避免重復建設,進一步降低生態建設成本。

    三是推動產品創新,進一步開發新能源車保險產品。保險機構可以與汽車供應商、修理商和第三方平臺搭建場景式產品生態,同時研究UBI模式對產品研發的價值,與車企合作開發基于新一代車聯網技術的保險產品,進一步加深定價準確性和合理性,平衡產品成本,增強產品競爭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 新能源車保險 宏觀經濟 保險行業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