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2021國際博物館日四川主會場活動在四川博物院拉開帷幕。會上,成都博物館、四川建川博物館、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和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獲國家一級博物館授牌。至此,四川已擁有博物館292座,包括56座國家三級及以上博物館。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12座,位列全國第三。
有感于新冠疫情對國際文博事業的挑戰,國際博物館協會將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定為“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這與四川文博單位當下面臨的境況不謀而合:由于全省文旅資源豐富,熱點眾多,競爭激烈,博物館要“恢復”,離不開推陳出新、自我突破,而這一過程,也在“重塑”著四川文博產業的未來。□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平吳曉鈴吳夢琳
發力于當下 讓競爭激發突破動力
5月18日上午的開幕式上,四川省文博領域2020年度“十佳文博科普讀物”“十佳文博海報”“十佳博物館短視頻”“十佳陳列展覽精品”“優秀策展人”五個獎項現場頒發,其中出現了不少“爆冷黑馬”。
以“十佳文博海報”評選為例。在諸多參評海報中,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館的海報《待重逢》以秦漢時期的黑陶雙耳罐為主體,器型沉穩內斂、莊重大氣,與“土火之器歷久彌新”的主題相得益彰;雅安市博物館《大漢氣象》海報則以墨色鋪底,襯托著燙金字體和石獅圖案,顯得更加立體飽滿。
近年來,省級“十佳”評選已成為各文博單位自我展示的舞臺,日益白熱化的競爭,在激蕩出更多創新創意的同時,也催生出更多自我突破的動力。
而對成都博物館總策展人黃曉楓來說,另一項“競爭”的結果更值得關注。直到當天收到消息,他們的皮影展入選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他心里一塊石頭才終于落了地。“我們這個團隊很年輕,皮影戲研究也是半路出家,但也得益于沒有歷史包袱,才能夠大膽創新。”黃曉楓說。
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是中國博物館展覽最高獎項,迄今已評選18屆,被譽為文博界的“奧斯卡獎”。此前成都博物館“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古代篇”等展陳曾獲此殊榮,而此次能夠“梅開二度”,是憑著過硬的展陳質量和綜合影響力。
黃曉楓介紹,這個全名為“影舞萬象 偶戲大千——中國皮影木偶展”的展陳經過了多個重大創新。一是擯棄了以時間或流派來劃分的展陳框架,代以“文物”到“戲劇演出”再到“傳統文化”的構架,一條龍、全景式展示了皮影木偶文化。二是與法國展陳團隊、國際知名照明設計公司深度合作,采用舞臺照明的中控臺技術,用前置光源塑造展品的藝術質感,以后置光源營造舞臺效果,觀眾可以隨意切換于“觀展”和“看劇”的不同感受中。三是原創了皮影劇《靈犀傳說》,以石犀為原型,用四川方言將天府文化“演”出來,再加上其他經典劇目,構建起“展覽展示、活態展演、藝術美育”的全鏈條文化生態體系。
著眼于未來 用科技勾勒“明日文博”
5月18日,武侯祠博物館等眾多博物館不約而同地將“云逛展”“講座直播”“在線互動”列為服務標配。這其中,最具挑戰性的當屬金沙遺址博物館策劃實施的“一帶四”——與良渚博物院、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和洛陽博物館共同進行的直播云連線。
在金沙遺址的遺跡館中,搭建起演播室大本營,各遺址地的現場直播、快閃等活動與演播室的嘉賓交流穿插進行。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作為“東道主”,向觀眾介紹海昏侯國遺址和鄱陽湖的地理關系,梳理良渚文明與金沙文明關系的多種可能,探討中原文化的輻射能力強大到幾何等。
為何要做這樣的連線?朱章義認為,這實現了各地區文明的對話。
良渚文明與金沙文明有著讓人驚異的聯系,雖然杭州與成都相隔近2000公里,但金沙遺址中挖掘出的線刻人像十節玉琮已經證實出自良渚文明,它的硬度和典型的紋樣圖案清楚地顯示著它的起源。“以前我們做過線下的展品互借交流,但畢竟受眾有限。如今通過直播連線,可以讓更多觀眾感受到文明強大的韌性。”
為了保證信號的穩定,前一天下午,一輛電信信號車專程到金沙遺址博物館進行“支援”。在18日當天長達7個半小時的馬拉松式直播過程中,沒有出現卡頓、延時等問題,APP、微博等幾個渠道的在線觀眾累積達幾十萬人(次)。朱章義認為,這樣的直播技術能夠讓信息時代的技術紅利普惠化、資源共享常態化以及社教效果集約化。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