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正文

    廣東省早稻種植面積約1280萬畝 各地紛紛出臺惠農補貼

    3月11日,伴隨著拖拉機的轟鳴聲,位于廣州市黃埔區大吉沙島的隆試驗田迎來第三個春耕生產季。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預計,今年春耕期間,全省早稻種植面積約1280萬畝,春植雜交玉米面積約為120萬畝,以葉菜類、茄果類、瓜類、豆類為主的春植蔬菜種植面積為650萬畝。

    2月中旬,全省春季農業生產暨農機鬧春耕現場會(下稱“現場會”)在惠州召開,百架農業機械現場展演,犁田、翻地、飛播。眼下正是春耕生產大好時節,珠三角正以耕地保護為基礎,科技農業為引擎,農業政策為保障,全力助力春耕備耕,各地不約而同呈現鬧春耕的繁忙景象。

    珠三角多地實現農業正增長

    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珠江三角洲,在改革開放以前是中國九大商品糧基地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春耕春播重點區。翻閱2018年—2020年數據,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珠三角各地農業總產值占GDP比重越來越小,但從2020年單個指標看,除珠海外,各市農業均實現正增長,其中廣州、佛山、中山、肇慶等城市,更是實現兩位數高速增長。

    常住人口達1867.66萬的廣州,是全省人口總量第一大市,對發展農業沒有絲毫松懈。2021年,廣州糧超額完成省下達考核任務,糧食種植面積43.8萬畝,比省下達任務增加1.6萬畝,早稻播種面積增幅全省最大。

    今年,廣州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制定的糧食生產任務是面積和產量保持穩中有增,只增不減。

    召開現場會的惠州,開年不久印發的《2022年惠州市糧食生產行動方案》提到,明確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產量穩步提高。

    自去年以來,惠州大力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撂荒耕地復耕面積4.3萬畝,超額完成省下達1.6萬畝撂荒耕地復耕任務;同是農業大市的江門,在2021年以大灣區1/6的土地,生產了大灣區1/3的糧食,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灣區“米袋子”。

    在各地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的努力下,今年廣東春播意向面積3017.47萬畝,比上年增加37.47萬畝。

    各地紛紛出臺惠農補貼、保險

    日前,在肇慶市高要小湘鎮的田野,拖拉機來回穿梭。承包這片地的老黃說:“耕作實現機械操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去年,老黃承包100畝土地種植有機蔬果,籌劃機械化生產,但有資金缺口。得知這一情況,肇慶農商銀行先后向其發放300萬元貸款。

    今年春耕期間,肇慶農商銀行在85個營業網點開通春耕生產貸款綠色通道,為春耕備耕注入金融信貸“及時雨”。

    鄉村振興戰略下,一支數量過萬的金融專業隊伍走進廣東鄉村。其中,惠東農商銀行成立“鄉村振興金融服務中心”,組建了一支由120多名走訪人員、96名“金融特派員”和3名金融人才組成的服務團隊,爭做助力春耕“老黃牛”。截至2022年2月,該行春耕備耕貸款余額達2.6億余元,同比增加2294.7萬元,服務覆蓋惠東縣245個行政村。

    廣州、東莞、佛山這些超、特大城市,紛紛制定可觀的基本農田補貼標準。

    廣州出臺《廣州市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補貼實施辦法》,實行差別化分類補貼標準,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云區、黃埔區500元/畝·年,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350元/畝·年,從化區、增城區200元/畝·年。各區還因地制宜追加補貼,加大農業生產保險創新,全面提高保障水

    為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早在2021年12月,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便發出《廣東省今冬明春農資保供工作方案》,要求從2021年12月起至2022年6月6日(芒種)止,推動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企業有序生產,確保農資產得出、運得快、用得上。

    科技力量貫穿珠三角春耕全部環節

    如今,科技力量貫穿珠三角春耕全部環節。大小型拖拉機、水稻插秧機、整土地機械、耕地犁具、耕耘機、微耕機、插秧機、播種機等一批農機具開進田間,成為提升春耕效率的重要引擎。

    春耕期間,全省預計投入拖拉機20萬臺套、水稻插秧機1.4萬臺、植保機械23萬臺、節水灌溉類機械14萬臺等各類農機裝備超100萬臺。

    珠三角多地增加了農機投入。2022年,惠州全市投入農機總動力42萬千瓦,農機具數量2萬臺(套),較去年增加了10萬千瓦,農機具數量增加0.1萬臺(套);江門投入農機總動力49萬千瓦,較去年增加了3萬千瓦;廣州投入農機總動力約97萬千瓦、農機具3.8萬多臺套,較去年增加了8萬千瓦,投入農機具增加了超1.3萬臺(套)。這些投入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

    融合了視覺識別、AI算法、高精度導航等技術的新農機,更是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刷新著珠三角春耕、春播生產進度。在佛山三水,無人農機拖著圓盤耙1天內就可完成傳統人力作業2個月的工作量,將整地、松土工作提高數十倍;在惠州惠城水口,早稻種子裝進無人機后,不到兩分鐘就可完成超1畝的水稻播種;在珠海斗門橫山村,借助“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水稻生長期間只需要施肥一次,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

    “科技特派員”、新工具、新臺也進村入戶,幫助農民解決各類技術問題。為推進現代科技農業項目落地,隆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等現代農業研究機構拔地而起。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2020年,袁隆院士選址黃埔大吉沙島,建設千畝試驗田。其中,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種植的160畝試驗田,連續兩年成功種植水稻,年畝產突破3000斤。今年,隆試驗田再度加碼,預計引進20種以上水稻優質品種。

    3月9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舉行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一個重要的數據,截至2021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1.3%,水稻等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8%以上。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廣東財經大學大灣區雙循環發展研究院院長陳甬軍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從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綠色生態、安全保障等5方面,設置了20個主要指標,其中就包括糧食安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發展農業不能簡單比較產值、稅收的常規經濟指標,而是要從維持社會基本運轉、保持經濟社會穩定、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角度去重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早稻播種面積1287.9萬畝,較2020年減少15.8萬畝,同比下降1.2%。但早稻畝產407公斤,較上年增加9.3公斤,同比增長2.3%。早稻總產量524.2萬噸,較上年增加5.7萬噸,同比增長1.1%;早稻單產創22年來新高,總產創2006年以來新高,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南方城市智庫認為,作為中國創新驅動前沿陣地,珠三角發展農業不一定在于種植多大面積,更關鍵的是要在源頭技術上實現創新引領,通過發展都市農業,不斷提高產業附加值。在各地加大重視力度以及科技賦能下,中國人口第一大省的糧食安全之路必將越走越寬。(記者 朱紫強 李志穎 尤丹娜 黃燁倩 吳雨倫 張素圈)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早稻種植 農業正增長 惠農補貼 科技力量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