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文明論壇上,國家生態環境部為第五批49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進行授牌命名,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獲此殊榮。據悉,這是海南省繼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之后第二個獲此榮譽的地區,也是海南省首個縣域“兩山”基地。
俯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片區。方山 攝
近年來,白沙堅定不移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生態優先引領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三區一地一園”(即: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兩山”理念踐行示范區、海南中部生態與文體旅游示范區、海南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區、海南中部生態特色農業基地和海南自貿港中心花園)發展戰略,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釋放生態紅利,堅決扛起建設海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白沙擔當,探索出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白沙樣本。
為熱帶雨林讓地 率先啟動生態搬遷
白沙位于海南中部偏西,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也是革命老區。白沙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是海南省十分重要的“生態綠心”,也是南渡江、珠碧江、石碌河三大河流的發源地。此外,海南最大的水庫——松濤水庫80%的集水面積位于白沙境內。
俯瞰白沙牙叉鎮新高峰村。方山 攝
白沙生態環境優美,有大小山峰440座,森林覆蓋率達83.2%,全縣57.9%的國土劃為生態保護紅線,近一半的國土劃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為推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保護熱帶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助力改善位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核心區內的高峰村居民生存發展環境,白沙在全省率先啟動生態搬遷,建立村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置換的創新模式(該模式入選第十批海南自由貿易港制度創新案例),打造以橡膠為主、就業為輔、多產業共同支撐的生態移民搬遷增收體系,有效解決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與群眾生產生活的矛盾,實現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生態修復多贏”。
打造生態農業品牌 農村電商促農增收
近年來,白沙充分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大力發展以橡膠為主,綠茶、南藥“兩個萬畝”和紅心橙、咖啡、山蘭稻等“六個千畝”熱帶高效特色產業為支撐的生態農業。
農戶采摘白沙紅橙。 阮琛 攝
在此基礎上,白沙成立了縣電子商務中心,并建成全省首個縣級電子商務產業園,積極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成功打造了全域農業公用品牌“白沙良食”,通過品牌化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打上生態印、文化印的特色農產品搭上“農村電商”快車,銷售渠道也得以不斷拓寬,農民也實現了增收致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8736元增長到2020年的13978元,年均增長9.86%。
2019年,白沙再次獲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升級版),這也是全省唯一兩次獲此殊榮的市縣。
構建多元產業體系
持續釋放生態紅利
白沙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及氣候優勢,于2018年在牙叉鎮環城路高標準建成了占地達240多畝的白沙文化體育中心,并以建設國家體育訓練南方基地(海南白沙·綜合),引進“體育+旅游”一系列精品賽事為契機,著力打造具有白沙特色的體育旅游小鎮。
近年來,中國拳擊協會白沙訓練基地、中國現代五項運動協會白沙訓練基地、中國登山協會白沙攀巖訓練基地、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白沙訓練基地、中國拳擊協會白沙職業拳擊訓練基地、中國拳擊協會白沙MMA綜合格斗訓練基地、中國摔跤協會白沙訓練基地等相繼落戶白沙;自此,白沙通過發展“體育+”產業,有效延伸了生態旅游產業的鏈條,形成了崇尚體育、全民健康的氛圍,各項體育事業得到快速發展,也激活了這座城市的發展活力。
在農業、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白沙“啦奧門”山蘭文化節已躋身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白沙通過政府“搭臺”、媒體宣傳、山蘭文化“唱戲”的形式,探索形成了“生態農業+非遺文化+鄉村旅游”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有效激活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堅持生態優先
推動高質量發展
白沙始終把生態保護放在首要位置,積極融入國家、海南省生態補償實踐,參與省內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試點,探索縣域生態補償,將生態補償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相結合,開展自然資源價值核算等重點工作,促進了生態產品價值的全面轉化,不斷提升“綠水青山”的生態效益。
經統計,2017至2020年,全縣獲得生態轉移支付金額逐年遞增,2020年白沙獲得生態轉移支付超4.9億元,位居海南省第一。
“十四五”期間,白沙將牢牢把握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機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建立“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長效機制,推動區域綠色高質量發展,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孫秀英 吳凌姍 吳峰 玉薈)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