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正文

    森林覆蓋率達95.85%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成效顯著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吊羅山片區的一處溪流。記者 李天平 攝

    破解“九龍治水”搭好“四梁八柱”

    “一個旅行家要想在一片熱帶雨林里找到兩株屬于同種的樹木,簡直就是徒勞。”這是19世紀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從雨林考察歸來后,在日記中寫下的感受。之所以發出如此感慨,只因熱帶雨林作為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幾乎孕育出世界上大于一半的動植物物種,物種之繁雜實在讓人難以分辨。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對地球貢獻幾乎無可替代的生態系統,卻僅占全球陸地面積7%,中國熱帶雨林更是不足世界總面積的千分之二。在這一背景下,海南擁有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其生態價值可謂彌足珍貴。

    “20世紀60年代以來,海南相繼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一定程度上保護和恢復了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但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破碎化、孤島化,導致其完整性削弱,熱帶雨林物種特色與群落特征受到威脅。”在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公園處副處長洪小江看來,啟動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無疑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

    以天然林集中分布區域為基礎,以海南中南部山區的主要山體為骨架,海南將原有的19個自然保護地及周邊天然林、公益林進行優化整合,科學劃定出總面積達4269平方公里的國家公園范圍。經統計,公園內森林覆蓋率達95.85%,共分布有野生維管束植物3653種,陸棲脊椎動物540種。

    一只坡鹿在飛奔。(新華社發)

    “家底”如此龐大,到底該怎么管、誰來管?

    “過去,受‘九龍治水’制約,多部門交叉管理、執法監管碎片化,使得保護成效大打折扣。”洪小江介紹,為此,我省自2019年啟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瞄準痛點,突破藩籬,建立起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分局兩級管理體制,市縣派駐國家公園管理局執法大隊、森林公安雙重執法機制,以及省、市縣兩級社區協調管理機制。

    從橫向上看,原先分散在各部門的資源與生態保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特許經營管理、宣傳推介、科研監測、科教游憩、行政執法等職能,被統一劃歸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分局”二級行政管理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了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分割的管理體制弊端。

    從縱向上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與省、市縣、鄉鎮、村(居)委會建立協調機制,并積極引導當地居民、專家學者、企業等社會各界參與到國家公園的設立、建設、運行、管理、監督等環節,也構建起一個主權明確、責任清晰、互相配合的運行機制。

    而在理順管理機制、創新運行機制的同時,《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總體規劃(試行)》及生態保護、生態旅游、交通基礎設施3個專項規劃獲批實施,《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條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辦法》及巡護管理、訪客管理、社會捐贈、社會監督、科研管理、旅游突發事件等制度辦法也陸續制定出臺。

    至此,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四梁八柱”基本得以搭建完成,為構建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打下了堅實基礎。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一只螞蟻在樹葉上爬行。記者 陳元才 攝

    大膽破冰前行 創新體制機制

    自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建立至今,關于國家公園的探索實踐已跨越百年。

    “基于歷史文化、資源價值、人口與社區、政治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我們在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時必須創新。而海南是在自貿港背景下建國家公園,因此要求更高、目標更高。”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總經濟師張鴻文認為,在沒有現成經驗、沒有借鑒模式的背景下,海南省大膽“破冰”,將體制機制集成創新擺在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首要位置。

    翻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成績單”,可以用幾個“率先”和“第一”來概括——

    在全國率先開展國家公園邊界校核,確保規劃能夠落地;在全國第一個設計二級管理體制,使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范圍上一個整體、運行上一套班子、管理上一個標準”,確保機構扁平高效;在全國第一個落實將國家公園分為2個區,確保管控簡便易行;第一個明確提出在2021年全面完成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生態搬遷任務,確保核心保護區內2022年無居民居住。

    “海南在編寫《海南熱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時,便力求減少一般性、原則性論述,把重心重點放在具體的體制機制創新要求上。”張鴻文表示,海南熱帶國家公園在體制試點中的具體創新探索至少有10多項,包括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機構、統一行使所有權、構建協同管理機制、建立健全資源管控制度、建立健全監測監督機制、實施差別化保護管理方式、在重點生態區位推行商品林贖買制度、保護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建立社區共管機制、完善社會參與機制、推行特許經營、建立財政投入為主的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等。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全國10個國家公園中批準最晚的,意味著留給海南的時間其實并不多。

    “海南緊緊圍繞體制試點方案任務要求,始終把體制機制集成創新擺在首要位置,只用了兩年多時間,便較好地完成了其他國家公園用3到5年時間完成的試點任務。”去年9月上旬,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評估驗收專家組和實地核查組充分肯定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體制試點成績。

    經綜合評估,海南在全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評估驗收中名列前位。張鴻文直言,這一成果離不開海南省委省政府、國家林草局的強力推進,也離不開海南省直各部門和各相關市縣的共同努力。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吊羅山片區,吊羅山動物監測隊隊員查看紅外相機。(新華社發)

    生態穩定向好 試點成效顯著

    10月21日午后,位于白沙牙叉鎮茶園路北側的高峰新村,村民符進海干完農活后,慢慢悠悠地跨上摩托車,準備去白沙民族中學接女兒放學。

    4.7公里,這是從村里到學校的距離,符進海騎上摩托車只需二十多分鐘便能跑個來回。“一點也不耽誤農活,方便!”符進海還記得,原先他住在“老家”時,去縣城得跑60多公里山路,接一趟女兒,當天的農活也就全耽擱了。

    符進海口中的“老家”,指的是地處鸚哥嶺腹地的白沙南開鄉高峰村。2020年年底,包括他在內的118戶498人全部搬進高峰新村的一棟棟兩層小洋樓,至此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鸚哥嶺分局管轄下的核心保護區生態搬遷工作基本完成。

    “以前山上產業少,大家都是日曬三竿才起床,現在政府給每戶每人分配了10畝可開割的橡膠林,并扶持發展禽畜養殖、養蜂、益智種植等產業,這日子有奔頭了。”“下山”不到一年,符進海的精神面貌越來越好。這不,眼看村里基地的菌菇剛種沒多久便已冒出菌絲,他趕緊拉上村里的技術員學習起菌菇栽培技術。

    搬出大山,讓村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而另一邊,人類活動逐漸退場,也將為野生動植物“騰挪”出更多生存棲息的空間。

    “接下來我們將以自然生態修復為主、人為修復為輔,逐步恢復區域生態涵養功能,吸引野生動物回歸。”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鸚哥嶺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事實上高峰村首批兩個自然村于2017年完成生態搬遷后,村莊舊址的村民住房被拆除,并補種重陽木、五味子等適合本土生長的樹木后,就已能經常看到野生動物的蹤影。

    越來越自在的,不僅是生活在鸚哥嶺腹地的野生動物們。

    呆萌的亞洲小爪水獺重現吊羅山,尖峰水玉杯搖曳在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兩棲爬行新物種“中華瞼虎”被發現,海南長臂猿種群增長至5群35只……自2019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以來,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便有12個植物新種、6個動物新種、5個大型真菌新種被發現,許多昔日銷聲匿跡的野生動物重返“家園”,極度瀕危的雨林旗艦物種更實現歷史性的種群增長。

    對于生活在海南熱帶雨林里的生物來說,國家公園的建設無疑是一件幸事。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