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正文

    打造智慧農業生態系統 青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平度田野,處于拔節期的玉米汲取著陽光的力量奮力生長;在西海岸綠色硅谷,一株株大小均勻、顏色喜人的西紅柿正聽著音樂舒展著枝葉……這欣欣向榮的田野后面是科技在賦能萬物生長。

    近年來,青島著力建設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包括高清農田遙感、自動化設備導航、農業物聯網設備等,讓農事服務標準化、為智能農機鋪平道路;開發精準農業裝備,讓全自動農業無人機、無人車、農機自動駕駛系統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打造智慧農業生態系統讓農田管理系統、AI作物模型、農業大數據大幅提升農業管理效率,實現產量和質量最優平衡。記者近日在西海岸、膠州、平度、萊西等地采訪時發現,植保無人機、無人車、智慧網聯系統等高科技產品將農戶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機器人已然成了青島“新農人”。

    被無人機改變的田間植保

    據農業農村部2020年統計,中國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71%,但管理環節機械化水平仍有待提升,農民缺乏有效的植保機械,大多還依賴手動方式管理農田。

    針對這一問題,青島給出的方案是用植保無人機換掉人力。“極飛V40植保無人機有效載荷能達到20公斤,配合強勁的雙旋翼風場,其噴幅最寬可達10米,能夠在一個小時內完成240畝地的植保作業。”家住平度同和街道的飛手楊秀世告訴記者, 無人機植保作業高效、廉價,從農業管護來看,人力噴灑一天能作業30畝,而載重20公斤的無人機半天作業量可達到600畝,相當于人力的40倍。并且,由于無人機噴灑更加均勻、液滴更細密,較人工噴灑可節省農藥20%。

    山東國本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秦凱介紹,無人機還搭載了AI處方圖技術,從不同高度對作為成像,從反饋回的影像可以計算出哪些作物病蟲害概率大、哪些作物需要補苗。

    穿梭于果蔬田的無人運輸車沿著固定的軌道循環從“頭部”兩側伸出的“觸角”處噴出霧化化肥,這是記者在即墨果園看到的一幕。據廣州極飛學院負責人劉橋介紹,該無人運輸車是國內首款全自動無人運輸車,內倉放置2塊電池,半天可噴灑果樹300畝,相當于8個成年人的工作量。運輸車集運輸、霧化、稱重、采摘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既節省了人力成本又促農增收。

    傳感器成農民的眼、鼻、手

    溫室內的自動搬運機器人,能夠配合地面軌道機器人完成采摘后的搬運工作;室外搬運機器人則把摘好的果實送到溫室門口,搬運到加工配送中心或者物流運輸點;空中軌道機器人則“棲息”在溫室區域環境頂部的自動軌道上,360度實時監測各區域的空中作業場景,感知各項數據指標,檢測作物的生產表現和病變情況……這是記者在西海岸青島綠色硅谷科技公司智能蔬菜溫室生產工廠內看到的科技范十足的景象。

    有了機器人的加持,綠色硅谷農業生產的效率大大提升。綠色硅谷開發了農作物栽培信物融合操作系統,該系統可以同時嵌入傳感器、農業機械等硬件設備和數字模型等軟件組件,管理和決策人員通過App和云平臺對作物水肥用量進行遠程監測、控制和管理,實現作物栽培的網絡虛擬世界和農場物理世界的互聯和協同。

    借助物聯網技術,土壤中鋪設的傳感器能夠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提醒農戶們“該澆水了”,采集溫度、濕度、光照等數據的傳感器如同農民的眼睛、鼻子、手,都能通過物聯網實時“上云”,給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智能化提供數據支持。在綠色硅谷后方高2米、寬1米的棕色柜子便是被稱為“農業大腦”的處理器,農業大腦如同植物生長仿生器,從氣候、溫度、濕度等各方面模擬番茄的生長環境,并且將這些參數和人工智能設備連接。

    在青島,農業現代化不僅限于農作物,養殖場中也閃耀著現代化的光芒。記者在萊西新六和養豬場發現,該養豬場一改以往“臟亂差”的刻板印象,為“二師兄”們打造了一個舒適的新環境。自動監視器沿著軌道監控著每一頭豬的體溫、進食量等數據,內置的“豬臉識別”系統可以向監控人員時刻匯報病豬的情況并自動分析病因,對癥下藥,將傳染病扼殺在搖籃之中;飼喂機器人的精細化投喂和伸縮式半限位豬欄可以保證每一頭豬能夠單獨進食,實現“精準到克”的喂養,每頭豬都能獲得均衡的營養,同一欄豬出欄時的體重差異可以縮小到5%以內。

    為農戶提供資金、技術保障

    “點對點培訓,很實用,對胃口!”近日,膠州洋河鎮農民劉軍上完一堂農機駕駛課后贊不絕口。據青島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處工作人員周敏介紹,近年來,青島對農業生產一線農民開展數字農技培訓,培養了1.3萬余名會技術、懂數據的高素質農民。

    農業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價格高昂的農業機械裝備讓農戶犯起了“難”。7月23日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出臺《2021—2023年青島市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對高端智能自主創新農機產品開辟綠色通道,通過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予以支持。個人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年度享受農機購置補貼最高限額分別為50萬元和200萬元。

    有補貼、有培訓、有市場。在政策支持下,機器人在智慧農業產品線上鋪陳開來,越來越多貫穿于農業生產端耕、種、管、收各個環節的新場景陸續誕生。(記者 馬英歌)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