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彭,別人都忙著割麥,你怎么這么悠閑?”6月7日,在汝南縣板店鄉彭營村一條林蔭道旁,一過路村民問正在樹蔭下納涼的彭營村村民彭留俊。
“今年我們村的麥都是有訂單的,合作社統一收割,我們只要等著拿錢就可以了。合作社給俺種麥、收麥,我們能不悠閑。”彭留俊高興地說。
就在不遠處的一塊麥地里,數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在金燦燦的麥海里來回穿梭,一片忙碌景象。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麥收,彭營村的農民顯得格外輕松。以前,每到麥收時節,采用機械收割需要提前預訂。現在,他們不用自己掏錢請收割機,就連賣糧的事情,也不用操心了,因為他們的小麥從種到收都交給合作社了。
彭留俊說的合作社是板店鄉大地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這個合作社是彭營村黨支部書記彭治合創辦的。該合作社是板店鄉目前經營面積最大的合作社,擁有基地2000多畝,土地平整連片,特別適合機械化作業和管理,吸引了很多外地知名農業企業前來洽談合作,農業訂單紛至沓來。近年來,該合作社先后為駐馬店市駐研種業公司、汝南縣天中種業公司等多家單位訂單繁育小麥良種,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訂單農業5000多畝。
“今年我們合作社為駐研種子公司訂單繁育優麥979小麥良種5000多畝,彭營村的2000畝全部是種子田,每畝要比種植普通小麥多收入100多元。”據彭治合介紹,在良種繁育過程中,企業提供種子、肥料、農藥、機械,選派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合作社嚴格按照良種良法配套的要求,采取統一播種、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機械收割的模式,訂單回收價每斤高出市場價0.1元,不僅有效保證了種子質量,也解除了種植戶的后顧之憂。
近年來,為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板店鄉按照“合作社帶大戶,大戶帶散戶,產銷一體化”的思路,鼓勵各合作社與農業企業聯姻,提前簽訂農業生產訂單,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訂單農業。為吸引更多企業前來投資,板店鄉積極爭取農業綜合開發和千億斤糧食項目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修路、建橋、疏通溝渠、打井配套農電,建設高標準農田,形成了“科技示范田為基地,訂單農業為支撐”的種植模式。
訂單農業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不僅實現了合作社、企業互利雙贏,也推動著板店鄉小麥生產的高產量、高質量。目前,板店鄉訂單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5000畝左右,每年助農增收800多萬元。(記者 黃向陽 見習記者 吳國華 通訊員 張紅衛 朱曉吾)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