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817.0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增速較上年提升14.1個百分點,比R&D經費增速高9.3個百分點。2016年以來,基礎研究經費以年均17.2%的速度增長,比同期R&D經費年均增速高8.0個百分點,5年間基礎研究經費實現翻番。
眾所周知,基礎研究是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的研究,基礎研究成功的難度遠大于應用研究。但是,基礎研究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和引領作用。因此,要想提高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積累智力資本、躋身世界科技強國,就必須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工作,提高基礎研究水平。而前沿基礎科學研究是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躋身科技強國行列最為重要的方面之一。
加強基礎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如思想認識、政策措施、規劃布局、人才培養等,但最直接的則是資金投入,它不僅關系到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條件,更體現政府和企業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沒有足夠的投入,很難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方面投入遠遠不足,與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增長等不相協調。也正因為如此,我國的基礎研究水平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導致原始性創新成果和高質量論文少,論文平均被引用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
近年來,基礎研究投入不斷增多,這是重視基礎研究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是基礎研究成果在不斷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作為基礎研究的主戰場,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第一主體,對基礎研究的貢獻是比較大的。2021年,全國高校基礎研究經費為904.5億元,達到全部基礎研究經費的一半。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50%,達到51.3%,成為拉動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快速增長的關鍵力量。
高校對基礎研究工作重視,與高校具有很強的“超脫性”是密切相關的。基礎研究的最基本特征,就是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的研究。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可以放飛想象,一旦能夠進入到實驗室,且能夠實現重復試驗,就有可能誕生重要研究成果。
當然,其他科研院所、企業等,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到基礎研究。特別是企業,在自身經濟實力允許的情況下,應當在基礎研究方面多投入。一方面,可以發揮本企業科研工作者的作用,激勵他們從事基礎研究;另一方面,可以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企業提供資金,院校科研工作者進行基礎研究,成果共享,這也是最佳的合作方式。
從政策的角度來講,除了不斷加大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之外,給企業從事基礎研究給予稅收、科研經費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也很重要,特別是技術含量較高的研究項目,應當從扶持政策、激勵政策、獎勵政策等多個層面予以鼓勵。對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則要在薪酬、獎金、福利、政治待遇等方面給予更多傾斜。特別是前沿基礎研究領域,要有特別的激勵政策和扶持措施。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