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柚香蠔肥,豐收的南粵,絢麗多姿。
走進梅州大埔縣湖寮鎮雙髻山村,沿著小徑登上山頭,數千畝柚林盡收眼底,一顆顆碩大、飽滿的柚果綴滿枝頭。
在南海之濱——陽江陽西縣程村鎮,紅木山碼頭一片繁忙,滿載生蠔的船只停泊在岸邊,蠔農們分頭忙著,或處理蠔殼,或將連串的生蠔送上貨車。
豐收是今年南粵大地的“主音符”。年初廣東菠蘿火爆“出圈”,年中廣東荔枝全球大賣,接棒而上的廣東龍眼也實現了產銷兩旺。
豐收也是“十三五”廣東農業的“關鍵詞”:2020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7901.92億元,位居全國第五位,增長速度連續多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糧食產量穩定在1200萬噸以上,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有力;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萬元,提前兩年實現翻一番目標……
在工業化、城鎮化上先行一步的廣東為何能同時保持農業的快速成長?答案是立足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以發展精細農業為主攻方向,走廣東特色的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子。
精準定位
重構現代農業價值
談及廣東,人們大多會想到工商業發達、廠房林立、車水馬龍,珠三角繁華富庶、大灣區日新月異。
然而,這并非廣東全貌。在廣東還散布著15萬多個自然村落,生活著近900萬戶農業經營戶和3200多萬鄉村人口。
不僅如此,無論是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還是水果、蔬菜、畜禽、水產品等農產品產量,廣東都位居全國前列。
但是,大而不強是廣東農業的另一面。從粵東的金柚、青梅,到粵西的荔枝、菠蘿,再到粵北的清遠雞、紅茶,加工跟不上、產業鏈條短、農戶增收乏力等共性問題長期存在。“十三五”前期,廣東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足60%。
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廣東的短板,廣東要繼續走在全國前列,關鍵在農村,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要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為此,廣東立足發展全局,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根本之策,將發展精細農業作為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撬動農村短板向“潛力板”轉變的重要抓手。
所謂精細農業,即堅持精益求精的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理念,通過引導精細定位、推進精細管理、發展精細技術、狠下精細功夫,促進農業增產增質增效。這不僅是對傳統的秉承,也是順應農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變化作出的正確選擇。
精耕細作是廣東農業的底色。廣東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41畝,山多地少、人口眾多的省情使廣東農民養成了精耕細作的傳統,珠三角桑基魚塘、潮汕“種田如繡花”的嶺南農耕文化也因此享譽全國。
近年來,廣東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農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精耕細作打下堅實基礎。據統計,廣東建成后的高標農田,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平均提高10%以上。
從農業發展潛力看,廣東有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優勢。廣東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可種植,特色農業資源豐富;全省常住人口過億,加上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消費市場廣闊,人們對于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農產品的需求日趨旺盛。
擅于抓產業建設的廣東,首先將目光聚焦在了現代農業產業園上,把推進工業升級的“園區模式”移植到農業發展中,將產業園建設作為發展精細農業、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和抓手。
農業園區化
打造鄉村產業核心增長極
中秋前后,正值蜜柚上市旺季,梅州大埔縣湖寮鎮雙髻山村的柚農們在柚林中穿梭采掇,他們將套袋一一取下,露出果實金黃的表皮,隨后,一手托住柚果,一手捏住樹枝,輕輕一轉動,一個個蜜柚便落入了籮筐。
幾公里之外,大埔縣蜜柚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工園區內也是一片熱火朝天:自動分選運輸設備正不斷地將不同重量的柚果分送至不同區域;每座“柚山”下,都有十多名村民忙著裝袋、封口、裝箱、裝車;全自動化生產線將一顆顆蜜柚進行清洗、削皮,精深加工……
在這里,一個小小的柚子“變身”成數十種商品,涵蓋食品、化妝品、日用品等領域,真正實現了精準種、精準管、精準采、精準賣。
梅州是著名的“中國金柚之鄉”,廣東每10個柚子有9個產自梅州,全國每5個柚子就有1個產自梅州。得益于1個國家級和3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帶動,2020年,梅州柚產量達93萬噸,直接帶動農民增收5億多元。柚子真正成為梅州農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幸福果”。
這是廣東大力推進產業園建設的縮影。2018年,廣東正式啟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提出3年投入75億元,創建15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基本實現“一縣一園”。
目前,藍圖已成現實。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7月,廣東共創建了16個國家級、161個省級、55個地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了國家、省、市三級農業產業園梯次發展格局,實現了主要農業縣、主導產業和主要特色品種全覆蓋,構建起“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產業園聚集著生產、加工、科技、品牌等現代生產要素,能夠形成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有力推動了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
梅州柚、新會陳皮、翁源蘭花、英德紅茶、德慶貢柑、陸豐甘薯、吳川對蝦、高州荔枝……來自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土特產”在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帶動下,正不斷以好吃好看好玩的新形象,重塑嶺南農業的美名。
2019年4月,全國現代農業產業園工作會議在江門市召開,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被譽為“真心實意地抓、真刀真槍地干、真金白銀地投,走在全國前列”。
“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沒有現成方法路徑可循。”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產業園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按照“一年全面啟動、兩年初見成效、三年較成體系”的進度安排,時間緊、任務重,對全省上下都是一個考驗。
廣東又是如何走在全國前列的?高位推動形成“一盤棋”是最為顯著的工作方法,廣東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這項農業農村部門工作上升為全局性、戰略性任務來全力推進。
與此同時,廣東還進行了一次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的大膽探索,一改過去財政資金層層下撥到市縣財政部門,轉為直接撥付到實施企業,給予企業充分自主權。為確保企業將資金用到實處,廣東實行清單管理制度,即制定負面清單、允許清單和鼓勵清單,規定不能干什么、允許干什么、鼓勵干什么,明確政策導向,把錢花到刀刃上。
這種體制創新大大激發了企業投資熱情。截至2020年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省級產業園規劃總投資366.73億元,其中省級財政資金投入75億元,市縣投入資金89.74億元,社會資金投入201.99億元,省級財政資金撬動比高達1∶4.89。在產值方面,161個省級產業園主導產業總產值達3050.99億元,其中第二、第三產業產值超過一半。
善作善成、久久為功。在第一輪產業園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廣東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正式邁入2.0時代。最新出臺的《2021—2023年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方案》提出,廣東將再建一批跨縣集群產業園、一批特色產業園、一批功能性產業園,進一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農業數字化
為農產品插上互聯網翅膀
近日,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聯合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發布的《2021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3507.6億元,其中廣東以750.6億元的成績位列榜首。在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形勢之下,這樣的成績單顯得彌足珍貴,背后離不開廣東各級政府在農業農村數字化方面的主動作為。
去年初,一封向社會發出助銷的“求助信”引起了省農業農村廳的重視。受疫情影響,位于江門臺山市的豐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豐泫農業”)有超10萬斤存塘對蝦滯銷。為此,省農業農村廳迅速搭建起廣東農產品“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下稱“保供平臺”),線上高效聚集國內外渠道資源,為農產品保暢銷,為菜籃子保供應。
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就有超2000家企業加入保供平臺,涵蓋種養基地、批發市場、連鎖商超、加工流通企業、餐飲企業等。依托保供平臺,豐泫農業很快便與盒馬鮮生建立了供銷關系,共供應了6萬多斤鮮活對蝦;與南方優品等社區團購平臺合作,銷售冰鮮蝦2萬多斤;通過基地探營、直播帶貨,一天賣出了5000余斤蝦……
據統計,保供平臺的建立促成供需雙方實現實時對接上萬次,推動對接銷售農產品超30億元。同時,也推動了包括豐泫農業在內的一大批傳統農業企業試水數字經濟。“嘗到了利用互聯網平臺銷售產品的甜頭,我們堅定了要朝著這個方向去轉型的信心。”該公司董事長李慶表示。
保供平臺舉辦的“采購商網絡直通車”“采訪商網絡會客室”“網紅直播間”等上百場直播帶貨活動,成為推動廣東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井噴的另一重要因素。一時之間,市長縣長鎮長齊上陣,走進直播間為當地農產品代言成為新風尚。
“因為網絡行,天涯若比鄰。”這是去年4月15日,廣州市從化區副區長周耿斌參加一場直播帶貨活動的開場白。當天,他在直播間向全國網友賣力推介從化農特產品,贏得“粉絲”連連點贊。在不到半天的時間里,總成交額超過百萬元,其中從化荔枝蜜下單量為8242單,成交額38萬元。
汕尾、梅州、茂名,遂溪、徐聞、開平、蕉嶺、新會等全省各地的黨政領導干部紛紛走進直播間推介海鮮、柚子、荔枝、菠蘿、鴨蛋等農產品,助力農戶增收。
此后,保供平臺的經驗作用不斷延伸。今年春節前期,廣東花市銷售告急,省農業農村廳再次及時響應,搭建起“云上花市”,為花卉銷售搭建起綠色通道,推動花卉電商實現了一次大跨越。數字化不僅解決緊急的銷售難題,更以此完善農業產業鏈。一批農業大數據中心投入使用,以數字化指導生產與銷售。
“廣東有三寶,陳皮、老姜、禾稈草。”江門新會區,有作家巴金筆下“鳥的天堂”,全區柑種植面積約有10萬畝。當地的種植戶每天只要打開“新會陳皮”手機軟件,要施多少肥、打多少藥,一目了然。這背后依托的正是新會陳皮產業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
作為廣東第一個聚焦本地特色農產品產業的大數據平臺,該平臺通過物聯網技術和人工摸查的方式進行數據采集,成功打造了新會全區的陳皮產業數據“一張網”。
在陽西數字農業產業園大數據中心,電子屏幕上可以清晰看到各類農產品的種養范圍、銷售情況、加工視頻,以及長勢監測、氣象災害預警、病蟲害預警等生產服務信息,為農戶提供參考。
截至目前,廣東數字經濟規模超4萬億元,居全國首位,5G基站數量居全國第一。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所說,廣東有條件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農村數字化。
農業品牌化
“12221”擦亮“粵字號”品牌
眾所周知,荔枝、龍眼、菠蘿是頗具廣東特色的水果,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美譽度且深受消費者青睞。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就在2018年,廣東同時出現了菠蘿、荔枝豐產不豐收的局面。尤其是菠蘿銷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滯銷面積達10萬畝,半數以上菠蘿種植戶受影響。
一個數據可以佐證當時“果賤傷農”的情形:2018年,中國菠蘿第一鎮——湛江徐聞縣曲界鎮的全年存款比上一年驟減了12.3%。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深刻感受到‘怎么種’的問題已經不是現階段‘三農’工作的主要矛盾,而‘怎么賣’則成了新的主要矛盾。”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業農村部門不能為生產而抓生產,更不能只抓生產,必須生產和市場一起抓;甚至要先抓市場,再來抓生產。
從2019年開始,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指導下,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在徐聞率先啟動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即建立“1”個農產品的大數據,以大數據指導生產引領銷售;組建銷區采購商和培育產區經紀人“2”支隊伍;拓展銷區和產區“2”大市場;策劃采購商走進產區和農產品走進大市場“2”場活動;實現品牌打造、銷量提升、市場引導、品種改良、農民致富等“1”攬子目標。為此,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專門派出了一個工作組駐扎徐聞進行指導。
這是一場自上而下推動的廣東農業農村部門自我職能的深刻變革。
在“12221”行動的推動下,徐聞菠蘿采購商聯盟成立,實現徐聞菠蘿與市場的無縫對接;當地黨政領導帶隊奔赴全國各大城市推介徐聞菠蘿,極大提升了徐聞菠蘿的知名度;“短視頻+網紅”營銷模式也在徐聞菠蘿銷售中推廣開來。
大范圍的造勢也在同步進行。從今年2月開始,徐聞開展“徐聞菠蘿”高鐵專列宣傳,橫跨北京、上海、甘肅、陜西等14個省市,覆蓋西北、膠東半島及華南等地區。
為進一步提升品牌效應,今年初,在武漢舉辦的菠蘿節上,徐聞縣正式公布“徐聞菠蘿”區域公用品牌戰略規劃成果,并發布了徐聞菠蘿區域公用品牌商標。這標志著徐聞菠蘿以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公用品牌面向大眾。
多方合力之下,徐聞菠蘿終于迎來了品牌效應的集中爆發。“每3個中國菠蘿就有1個來自徐聞。”3月3日,徐聞菠蘿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二,話題關注度飆升至2億。一夜之間,徐聞菠蘿家喻戶曉。
品牌化帶來最直接的經濟效益。在總產量增加的背景下,今年徐聞菠蘿田間收購價也創下了近年新高,從2018年低于0.5元每斤飆升至1.8元至2.5元每斤,峰值時甚至超過3元。
從徐聞縣11個菠蘿主產鎮的郵政儲蓄數據來看,2019年末為21.1億元,2020年末為23.8億元,2021年1至7月為26.5億元,已超過2020年一整年的儲蓄。
有了徐聞菠蘿的成功經驗,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從荔枝到龍眼,再到柚子、香蕉、柑橘等。
今年,廣東荔枝投產面積394.93萬畝,產量147.31萬噸,創歷史新高,比2020年130萬噸增長13.3%,荔枝產值超過140億元。在荔枝連續大年的情況下實現了豐產優價,荔農連續得到增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2221”行動的助力下,徐聞菠蘿、翁源蘭花、梅州柚子、茂名荔枝等廣東特色農產品,不僅走向了全國,還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記者段鳳桂記者黃進)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