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民生 > 正文

    引入社會資金解決難題 汕頭完成近九成農貿市場升級

    臨近中午,位于汕頭市區瑞平路的新瑞平市場熙熙攘攘,人聲鼎沸。作為汕頭農貿市場升級改造“第一炮”,新瑞平市場開業至今已有5年多時間,既保留了傳統市場的“煙火氣”,又提升了顏值,成為老市區居民們買菜購物的首選。

    “過去在老市場,逢下雨大棚就滴水,路面就淹水,環境陰暗潮濕,不僅顧客買菜體驗不好,我們在市場里做生意也十分無奈。”林菎山是原瑞平市場的老商戶,他告訴記者,新市場環境好、客流量多,流動商戶也搬進新市場,大家能夠公平競爭,“如今有計量監督,有高清監控攝像,少了很多金錢糾紛,顧客買得放心,我們做生意的賣得安心。”

    新瑞平市場的變化,是汕頭農貿市場升級改造的縮影。自2016年汕頭打響農貿市場升級改造“攻堅戰”以來,汕頭的農貿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從“臟亂差”到“新靚美”的蝶變。截至目前,汕頭已完成全市近九成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家門口菜市場不斷“變形”升級,成為文明城市創建中最鮮活的縮影。

    引入社會資金解決難題

    汕頭多數農貿市場具有幾十年歷史,多是未經系統修繕改造的傳統市場,普遍存在設施老化、臟亂差的環境,且由于管理不規范,哄抬物價、串通漲價、價格欺詐、缺斤少兩等行為時有發生。許多農貿市場還存在占道經營的現象,給城市帶來交通安全隱患,影響城市市容市貌。

    “汕頭的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初期面臨無標準、無資金、觀念落后、規范管理與經濟效益有矛盾等難題。”汕頭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四級調研員楊建軍坦言,面對無全國統一標準的難題,汕頭農貿市場升級改造是一邊探索、一邊總結、一邊推進。

    汕頭首先將改造的范圍進行劃分,將全市農貿市場分為三大區域,即中心城區、建成區和農村,以點帶面,有序推進市場升級改造工作。本著“誰開辦、誰改造、誰投資、誰受益和開辦者自愿投入”的原則,汕頭積極引入社會資金,通過招投標將市場的經營權承包給第三方公司,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

    繼新瑞平市場打響第一炮之后,汕頭相繼解決違章搭建長達數十年的海平市場、大華市場、龍眼夜市等“硬骨頭”,一個個高顏值的新市場拔地而起。

    來自揭陽普寧的方姨在新大華市場建成后,成為首批“嘗鮮”入駐的商戶之一。她欣喜地向記者表示,因為家鄉特產在市場競爭力不小,因此這幾年客源穩定,市場內外環境干凈,在市場做生意非常舒心。

    因地制宜推進改造

    汕頭各區縣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原則,對列入改造計劃的市場逐個制訂“一場一策”具體措施,努力破解農貿市場升級改造中碰到的用地、規劃、資金、管理等難題,理順一批市場產權與管理權較為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

    楊建軍說,各區縣在初期選取的都是產權單一明晰、有硬件基礎、有改造意愿的市場作為示范市場先行實施升級改造。與此同時,各區縣也會根據自身財政進行農貿升級改造獎補以激勵更多農貿市場主體參與到升級改造中,如在國營市場上進行升級改造,經營權歸街道或村集體所有,實行補貼,如果是第三方公司承包,實行獎勵。

    位于市區東廈路與中山路交界處的新長廈市場,選址于空置了15年的原汕建綜合市場,充分利用閑置用地解決市民買菜難及原市場經營戶的出路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在承接傳統農貿市場“煙火氣”的同時,市場還融入智慧城市建設理念,實現從傳統的管理升級轉型為數字化管理模式。

    居民群眾驚喜地發現,新市場不僅從地面搬到了地下室,而且還配置了電動扶梯,玩起了高科技——每個攤位上都有一個智能顯示屏,上面顯示著商戶的營業執照、貨物單日價格以及支付二維碼等,顧客不僅可以通過智能顯示屏里對農貿產品進行溯源,還可以掃描專屬二維碼點贊和提建議。

    新長廈市場場長黃澤鋒表示,通過智能客流、車輛監控攝像頭、智能顯示屏等一系列終端智能設備,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更加高效便捷的同時,更能利用實時統計的數據信息,協助政府相關部門對食品安全領域進行全方位監控。數字化賦能之下,汕頭農貿市場從傳統平凡又普通的菜市場逐漸演變成為可感、可觸、可視的數字化菜場。(記者 余丹實習生 蔡旭英)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