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在寶豐縣觀音堂林業生態旅游示范區大石扒村,33歲的朱舒康正在他的白玉木耳大棚中,忙著吊袋,為下一茬木耳用心準備著。
1988年出生的朱舒康,原來在鄭州的一家農業公司從事食用菌的研究生產工作,收入頗豐,有才有學。2020年初,朱舒康卻做出了一個讓親朋好友都不能接受的決定,帶著所有積蓄來到觀音堂示范區大石扒村成立了方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14個大棚,建立了白玉木耳種植基地。
“觀音堂地處偏遠山區,群眾生活不算富裕,不過,山區有它獨有的優勢,特別適合白玉木耳的生長,這里的生長的白玉木耳膠質片狀,質地晶瑩剔透,富含粗蛋白、脂肪、多糖、不飽和脂肪酸、可食性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物質,這都得益于山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這兒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前景大,我相信通過技術的注入,會讓這里的群眾有錢賺,群眾富了,我也富了,不是雙贏嘛。”朱舒康堅定地說。
朱舒康的白玉木耳生產基地總投資278萬元,占地總面積10000余平方,年產量達55000斤,年產值200余萬元。朱舒康告訴記者,平常有四十多個人在大棚里工作,到了采摘季,每天要100多人入棚采摘白玉木耳,讓這些閑置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有錢賺,并且還不耽誤照顧老人和孩子。另外,朱舒康把種植白木耳的專業技術毫無保留的傳授給當地干部和群眾,使大家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上開闊了眼界,認清了方向,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近年來,觀音堂示范區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特色發展,堅持以項目為支撐,大力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建設,打造了花椒、白玉木耳、迷迭香等一批有特色的農產品,走出了一條以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全面發展之路。
“觀音堂示范區要給來這兒投資創業者營造良好服務氛圍,要讓能人志士愿意來、留的下、干得好,他們帶來了知識和技術,是鄉村振興路上的指引燈,鄉村要振興,人才先振興”。觀音堂示范區黨工委書記崔懷風說。(記者 李學義 通訊員 馮逸蝶)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