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民生 > 正文

    未成年人保護應該形成合力

    “六一”兒童節,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王者榮耀。

    一天之內,這三大自帶流量的關鍵詞偶然相遇,以一種極具戲劇的方式碰撞在了一起。6月1日起,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實施。

    當天上午,因為被指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王者榮耀被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運營中心告上了法庭,而這也是全國首例由社會組織提起的未成年人保護民事公益訴訟。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披著直播打賞外衣的新型商業消費模式,正瞄準未成年人尚未成型的判斷力,從而勾起后者無限的消費沖動。

    當類似的糾紛與訴訟頻頻見諸報端時,在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便可看到,“網絡保護”成為專門新增的一章,臺應限制未成年人上網消費、打賞,不滿16周歲不得開通網絡直播等具體的細則也一應俱全。

    建立統一的未成年人網絡游戲電子身份認證系統,所有上線運營的游戲須全部接入國家層面的實名驗證系統,針對網絡游戲的監管,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筑起了一道法律認證的防護網。

    說到底,談法律,必須與時俱進。如今看待《未成年人保護法》,需要向前,也需要向后。從72條到132條,法律更新的不僅僅是1萬字,還有對未成年人保護的歷史漸進,這種變遷既囊括了對長久以來頑疾的直面,也涵蓋了對隨時代發展而衍生出新問題的面對。

    前者,如校園欺凌。這不是網絡時代的產物,卻是任何時代不得不直面的殘酷現實。乘風影視作品,這個老話題開始越來越頻繁地被推向公眾視野,而校園欺凌也開始逐漸升級為網絡欺凌。面對這類問題,更新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恰恰彌補了這個缺口。

    后者,如網絡沉迷。亂花漸欲迷人眼,那些本以成年人為目標而衍生出的娛樂方式,卻將未成年人卷入其中。在相對薄弱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之下,未成年人享受數字化紅利的同時,也難免面臨著網絡欺凌、個人信息泄露等風險隱患。

    未成年,是成人未滿。鑒于身心尚未成熟的狀態,需要國家、社會、家庭一起,使他們免于生活的危險與負累。

    良法善治,應該形成合力。對未成年人家庭監護責任方面有所強化,對學校保護未成年人在校生活的責任也應有所強化,父母外出務工等要委托有監護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學校之外的教培機構同樣應該有效監管。

    基于對新法的期待,人們自然要關心,它約束力有多大?它的可操作如何?立法的與時俱進,相應的司法行為也要跟上,這才能保證通過法律手段,有效解決未成年人涉法涉訴問題。

    守護“少年的你”,法律是底線。但在此之前,我們依然秉持教育大有可為,正如盧梭在其著作中寫道:“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