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環球實時:晉源壓面:記憶中的家常味道


    (資料圖片)

    王亞茹正在晾曬豆面壓面。楊潤德攝

    “六月犧湯賽人參。”在晉源區,自古就有盛夏喝犧湯的習俗,而犧湯的靈魂伴侶便是晉源壓面。
        走進晉源區晉祠鎮王郭村,沿著墻上的“壓面”招牌和電話指示牌前行,迎面而來就是滿院筆直的面條。小院中玻璃封頂,陽光透過玻璃照射進來。自制的鋼筋支架上,淡綠色的細長面條對折懸掛,筆直順滑,極具美感。
        豆面壓面是晉源人紅白事宴中不可或缺的重頭戲。自古以來,晉源地區種植小雜糧較多,當地人為了調劑飲食,會變著花樣制作各種面食。豆面因其方便保存和耐煮筋道,逐步從眾多谷類食材中脫穎而出,形成一道流傳多年的美食——搟面湯。
        提到壓面,這家店的主人王舍貴說:“我干壓面這一行已經有30多年了。用的都是真材實料,每天要準備至少25公斤雞蛋,也不額外添加鹽,面條煮出來爽滑筋道,吃起來滿口留香。”如今,其大女兒王亞茹逐漸掌管起日常業務,他們家的面條依舊是常常供不應求。今年年初,他們購進了一套軋片成型機組,可以自動拌面、壓面,制作效率大大提高。“以前一小時只能用掉25公斤面,現在一小時就能用掉100公斤面。”王舍貴說。
        每天早上,父女倆把綠豆面和白面按配比放進拌面機,再按照0.5公斤1個雞蛋的比例把雞蛋液倒入,加入一定量的清水,僅用2分鐘時間15公斤的面就拌好了。拌好的面經過幾個滾輪被壓成固定寬度的面片,再將面片放入壓面口,1.4米長的面條便源源不斷地被推出掛在面桿上。接下來,將一掛掛豆面掛在院內晾干。
        王舍貴說,晾面也有講究,必須隨著氣溫隨時調整,晴天只需四五個小時即可晾干,雨天則可能需要一兩天時間。濕度太大,要加長吹風時間;濕度太小,則減小風力或者縮短吹干時間。“只有這樣,晾干的面條才會很筋道。”王亞茹說。
        這家店開了30多年,已成為晉源人記憶里的味道,更成就了一道極具人情味和本土特色的地標美食。
        

    楊潤德 宋燁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