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一名技術“小白”到“設備首席專家”,用了整整12年,擁有了“三晉英才”拔尖骨干英才、三晉技術能手、“時代新人·晉陽工匠”等眾多耀眼標簽,但對他而言,飛馳的動車車輪才是他引以為傲的最美勛章。他就是第21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太原重工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設備能源室技術主辦宋志偉。
一聲誓言,一份承諾,一生堅守!“2006年我剛上大學時,獲得過國家‘西部開發助學工程’的資助,當時我承諾畢業之后回山西就業。”2010年從合肥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畢業后,宋志偉懷揣著滿腔熱忱和一腔抱負,成為太重軌道公司設備能源室的一名普通員工。
“我入職時,正值太重集團高速列車關鍵零部件國產化項目建設的關鍵期,這是一條世界上最先進、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智能化的車輪生產線,為了迅速消化掌握相關的自動化技術,我一入職就跟隨德國工程師扎根現場。”從學校到車間,宋志偉感到自己之前學到的知識遠遠不夠用,他開始認真鉆研,利用專業書籍、網絡資源、郵件溝通等多渠道如饑似渴地學習生產線應用技術,恨不得把進口技術在最短時間內全部裝到自己的腦子里。憑借著一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鉆”勁和不破難題誓不休的“狠”勁,他的技術水平在短時間內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先后完成了回火爐雙層布料改造、環形爐三四間隔布料模式的改造升級等多個創新攻關項目,為公司降本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
每天看著智能化的車輪生產線按部就班有序運行,宋志偉沒有沉浸在固有的舒適區,他期望通過改變設備的技術參數和結構性能,讓生產再提速、成本再下降、效能再提升。他與團隊成員全年無休、挑燈夜戰,當車輪性能解剖報告結果最終顯示,各項指標完全符合工藝要求時,全體成員沸騰了。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宋志偉還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傳幫帶工作中,帶動更多青年職工投身到崗位成才、崗位建功中來,培養更多技術維度更廣的復合型人才。太重軌道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宋志偉職工創新工作室”,他帶領團隊成員共同完成了多項創新攻關項目,同時積極參與國家技能大賽,以賽促練,提升技能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腳踏實地,立足車輪智能制造生產線,解決生產線上出現的難點與需求點,帶動培養更多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利用先進的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不斷探索優化車輪生產制造的設備與工藝流程,與團隊一道為太重品牌的軌道交通產品走得更遠而奮斗,為中國制造的軌道交通事業拼搏貢獻!”宋志偉說。
本報記者李煉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