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小區黨員排查安全隱患。本報記者姚凡攝
“小區內破損的路面都修整好了,綠植也都補種齊了,環境越來越好,進出小區也方便了不少。自從小區黨支部成立后,為我們做了不少事!”談起迎澤區橋東街道并四社區教委小區的變化,小區居民李秀華豎起了大拇指。
迎澤區作為太原市人口密度最大的中心城區,老舊小區多,群眾訴求多,治理難度大。為此,該區把黨建引領小區治理作為突破口,聚焦基層治理重難點問題,促進基層治理持續做深做實。
小區黨組織全覆蓋,全面激活治理內生動力
把黨組織建在小區里,把黨建工作深入到小區中,迎澤區充分運用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讓黨組織成為城市小區的“主心骨”,實現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滿意度。
該區聚焦社區服務半徑大、服務人口多、人員力量不足等問題,傳承“支部建在連上”的光榮傳統,探索將支部建在小區,實現黨的領導直通基層。在相對封閉獨立、居民集中居住的成熟小區、新建小區、單位宿舍單獨建立黨組織;針對開放式宿舍多、院落覆蓋戶數少的老舊小區,按照“居住集中、利益相關、便于管理”的原則,結合網格劃分,組建小區(網格)黨組織。
成立小區黨支部僅是第一步,如何發揮其在基層治理中的黨建引領作用,才是迎澤區著力破解的課題。
該區根據黨員結構情況,以科學分類為基礎、精準管理為重點,引導黨員在服務群眾、社區建設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建立“平急轉換”機制,小區黨組織與“報到黨員”簽訂承諾書,引導黨員“平時服務、急時應急”。組建236支先鋒隊,參與治安防范、文明創建等活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930余個。
優化陣地服務,精細化滿足群眾需求
“有事就找‘紅管家’!”在迎澤街道各社區,這已經成為居民的“口頭禪”。按照“應建盡建”原則,該街道15個社區成立了14個小區黨總支、95個小區黨支部,黨組織樓院覆蓋率達到100%。
“這里不僅有整潔明亮的書屋、會議室,還有輕松愉悅的休閑交流空間。這周聽政策宣講,下周來協商議事,還有傳統文化活動,黨建陣地已經成了我們的第二個‘家’。”家住南內環一社區五廠小區的居民高杰林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迎澤區按照“就地就近、小巧靈活、黨員主導、資源整合”的思路,由街道、社區整合物業公司服務用房、小區公共場地等資源,打造小區黨組織紅色陣地,讓黨員活動有了“像樣的屋”、群眾生活有了“溫馨的家”。
不僅如此,針對無物業小區“無人管、無序管、無法管”的堵點難點,迎澤區構建“政府主導、街鎮兜底、居民管理”3種模式,探索創新治理模式,破解治理難題,真正讓無物業小區管得了、管得好、管得“暖”。截至目前,780個無物業小區解決治理難題,59個無物業小區通過收取停車費、眾籌資金等方式,實現居民自主管理。
集思廣益,畫好小區治理“同心圓”
“作為一名黨員,這次被推選為支部書記,我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更強了。我會當好社區和居民之間的橋梁,為大家解決煩心事,不辜負大家的信任!”解放南路一社區錦澤苑小區第二黨支部書記李倫榮表示。
該社區黨委把選好群眾的主心骨、貼心人作為提升小區黨支部組織力的主抓手,按照有能力、有公心、有熱情的“三有”標準,推選36名退休黨員、選派83名社區干部擔任小區黨組織書記,選配256名居民黨員、網格員及物業、駐地單位負責人等擔任黨組織委員,主動參與小區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合力。
“一支隊伍,一片愛心,鄰里守望,幸福光明。”是南內環街二社區光明小區志愿服務隊的服務宗旨。該服務隊共有43名黨員,為小區居民提供管道疏通及維修、文藝演出、義務宣講、困難幫扶等志愿服務,讓正能量在小區升華,全面點燃小區治理“紅色引擎”。
基層是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基層治理的效果直接關系人民群眾最切身、最現實的利益。迎澤區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用心用情用力服務群眾,在基層治理工作上花心思、下苦功,練就成于細、貴在精的“繡花功夫”,一針一線“繡”出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繡”出基層治理的錦繡圖。
本報記者姚凡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