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蹚出一條培育礦山人才新路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太原煤氣化技校學員正在進行測量實操訓練。本報記者王蕾攝

    是課堂上的學生,亦是崗位上的工人;要按照計劃完成生產作業,也要熟悉課業取得學歷資質——這種由企業與技工院校合作,采取企校雙制、工學交替模式共同培養學徒的方法,就是現如今相關行業積極倡導的新型學徒制。
        2019年,在“變招工為招生”的政策背景下,太原煤炭氣化技工學校(以下簡稱煤氣化技校)啟動了非全日制教育招生工作,將新型學徒制理念疊加在教學過程中,走出了一條培育礦山人才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已有1000余名非全日制學生在煤礦企業極為關鍵的采掘生產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彈窗”里授業
        

    煤氣化技校建于1991年,是經當時的省勞動廳批準成立的中級技工學校,隸屬于太原煤炭氣化(集團)有限公司。
        自建校以來,該校一直是全日制教育。學生在課堂里進行3年系統化、模式化的學習,建立完備的知識理論體系后,再走上崗位進行一線實操。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讓煤氣化技校在2005年到2019年間培養了4000余名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如今都成為在企業生產一線活躍著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企業體量的壯大催生了對用工數量及員工素質的更高要求。非全日制招生漸漸成為該校的工作重點。然而,實施之初的“磨合期”卻也經歷了不少困難,特別是學生與教師分隔兩地的現實以及“學”與“教”時間不匹配,成為開展教學活動的最大壁壘。
        為此,煤氣化技校積極探索非全日制學生培養模式,利用“釘釘群”線上授課,通過“中煤遠教網”學習,同時開展知識競賽、專題講座等,并配以詳細的考試及成績管理辦法,在督促學生有效學習的同時平衡了工學矛盾,走出了一條“彈窗”里授業的靈活教學路。
        

    礦山中送教
        

    3月28日,煤氣化技校在山西神州煤業有限責任公司開展“送‘教’下礦”活動。老師們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貼近實際的案例,為礦山學員送去實用、夠用、能用的專業知識,開辟了新的教育通道。
        “基于非全日制教育工學矛盾的實際困難,我們一直在教學模式上推陳出新,哪一種能改變現狀,哪一種能促進教學質量,我們就毫不猶豫選擇哪一種?!痹撔PiL楊少宙介紹道。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該校教師已分組深入到14個基層礦井進行了調研教學活動。他們帶著遠程授課中積累的教學難點,置身一線精準找到影響生產的短板癥結。影響生產進度的因素中,哪些是因為職工理論不過關而造成的,哪些是由于技能不熟練而造成的……搞清楚這些問題后,再與礦井方技術人員一同研究解決措施,進一步提升了“送‘教’下礦”的“含金量”。
        與此同時,由于非全日制學生身兼工人身份,煤氣化技校特別設置了企業文化宣講部分,從黨的二十大精神,到晉能控股集團“三會”精神,再到煤氣化集團重要決策部署……老師們以學員感興趣的角度切入,讓他們既有低頭干活的本事,也有抬頭看路的覺悟。
        

    練兵中突破
        

    “山西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山西省重點專業項目建設基地”“山西省技工院校實訓基地”……作為我省老牌培訓機構,煤氣化技校參加了2屆山西省技工院校職業能力大賽、6屆山西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和6屆全國煤炭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斬獲多個一二三等獎及團體獎項。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煤炭教育協會舉辦的“煤炭行業優秀教學團隊”評選中,該校“礦山測量專業系列課程教學團隊”作為參與評選的唯一一所技工學校,獲得優秀教學團隊稱號,實現技校教學團隊建設新突破。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晴雨。教學重心轉向非全日制教育以來,煤氣化技校進一步加強了技校課程體系建設,組織編寫了《煤礦安全監測監控技術》第二版、《礦井通風與安全實驗與實訓指導書》等多本教材。同時,針對企業生產一線實際,還編寫整理了《無煤柱切頂卸壓自動成巷“110工法”應用》《龍泉煤礦綠色開采(保水開采)》《綠色充填開采技術應用》等緊貼實際的校本教材。
        一線需要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新型學徒制調動了企業參與技校育人的積極性,持續激發教師團隊開展創新教學活動的內生動力,解決了煤炭技校到礦山企業“最后一公里”問題,實現了校企零距離對接。未來,相信隨著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全面推行,技能人才的培養將駛入“快車道”。
        

    本報記者王蕾 通訊員李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