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如何避免跌入直播帶貨陷阱-當前速訊


    (資料圖)

    直播帶貨,是當下購物的熱門方式。據統計,2022年,中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超過3.4萬億元,并且年增長率高達53%。一些知名主播一場帶貨下來,銷售額經常破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2年“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直播銷售亂象成為消費者維權焦點之一,假冒偽劣、貨不對板、優惠差異等是主要問題。
        那么,如何避免跌入直播帶貨陷阱?太原市消費者協會特邀請3位專業人士淺談他們對直播帶貨的看法。
        

    直播帶貨:要想維權先錄屏
        

    太原市人大財經委預算監督科科長楊春霞認為,直播帶貨在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因主播群體良莠不齊等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虛假銷售廣告、設置“專拍鏈接”、引流造假、刷單炒信、售后服務差、退換貨品難、“無曝光不賠償”等諸多侵犯消費者權益問題。有數據顯示,全國互聯網政務平臺12315熱線曾在2020年收受并處理直播類投訴舉報近2.55萬件,其中因直播帶貨侵權引發的消費者投訴占到近80%。
        對此,楊春霞建議,一是政府相關行政部門要盡快完善相關法制保障體系,公開懲戒、曝光、及時封殺那些違反法規政策制度,特別是被消費者舉報多、社會影響惡劣的平臺和主播。二是加強直播平臺的監管。引導各個電商誠信為本、守法經營,妥善處理消費者投訴維權。三是強化直播帶貨的維權宣傳。消費者要對所購產(商)品信息和主播的廣告語、各種承諾,盡可能錄屏留痕,保留收藏相關IP地址鏈接,以免在維權時拿不出任何證據。
        

    新消費模式:直播行業要講誠信
        

    厘清直播帶貨中各行為人的定位及責任劃分,也將為直播帶貨下的消費者維權提供一些思路。
        山西華炬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安雁認為,參與直播帶貨的各行為人,需要根據在實際廣告直播活動中的具體分工來對應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比如主播身份較為復雜,應當對產品質量、宣傳尺度有更高的把關義務。而網絡平臺在直播帶貨中的具體身份取決于其與主播和MCN機構的合作模式。如果網絡平臺本身就是電商平臺,或深度參與直播所帶商品的買賣活動,則屬于《電子商務法》下的“電子商務平臺”,需要承擔相關責任和義務。如果網絡平臺僅為《廣告法》下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其義務僅限于通知、刪除和明知、應知條件下的刪除和斷開鏈接。
        

    特殊商品直播帶貨:便捷與風險并存
        

    近年來,化妝品制假售假已逐漸形成“黑色產業鏈”。在線上,除微店、朋友圈微商、海外代購、電商平臺等渠道充斥著假貨外,平臺直播帶貨也成為化妝品售假重災區。
        為謀取不正當利益,某些商家知假售假,不僅自開網店,還招募主播進行直播推廣。打著“清尾貨”的名義,以低價形式明目張膽售假,雇用網絡水軍刷好評的行徑容易讓消費者信以為真。當商品一售出,商家就會即刻刪除商品鏈接和直播回放,即使產品有質量問題,消費者后期維權舉證也困難重重。
        山西財經大學統計學院副院長、教授陳治認為,面對直播帶貨行業,要加強其規范性和合理性,積極引導,用法律和制度予以規范。尤其是對一些特殊產品,例如食品、化妝品等,要提高準入門檻,保證產品質量,讓消費者放心。
        太原市消協負責人建議,消費者要到正規合法的網站購買化妝品,仔細查看產品標簽、注冊備案信息。對于有中文標識的進口化妝品,在購買或使用之前,可以登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或者下載“化妝品監管APP”,輸入信息查詢該化妝品的注冊批準或備案情況。
        

    本報記者郝薇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