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帶動更多人參與到社區活動中,形成一種互幫互助、共建共享的氛圍。”“我是一名老黨員,也是一名網格輔助員,社區有需要,我先來。”……2月28日,記者走進杏花嶺區三橋街道桃園北路東社區,了解到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在這里上演。
桃園北路東社區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密集度高的老城區,且多為老舊小區,所轄47個小區僅有6個小區有物業公司。為做好社區管理工作,該社區成立3個物業治理功能型黨支部、10個網格黨支部,志愿服務團隊262人,形成覆蓋轄區的志愿者服務網絡。
“在小區生活了28年,現在年齡大了,兒女在外地工作,日常生活確實有困難,特別是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更是力不從心。虧了有咱們的‘樓院長’,像我們這樣的空巢老人才得以安享晚年。”76歲的張晉明老人感激地說。
老人口中的“樓院長”呼愛玲是一家裁縫店主,由于自己做生意,時間比較自由,日常生活中盡己所能為有困難的居民提供幫助。“幫老人買東西、拎重物,老人生病的時候幫忙跑醫院,力所能及地解決大院里空巢老人的實際困難,溫暖老人的心。付出一點點,小區更溫暖,我也覺得特別幸福。”呼愛玲說。
鄭林是一名老黨員,退休后主動加入網格輔助員隊伍。在小區里,誰家下水管道堵塞了,誰家暖氣不通了,誰家鬧了小矛盾,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只要鄭林在,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退休后,在小區里發揮余熱,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小區更加溫暖和諧,我覺得生活特別有意義。為小區更美好,只要有需要,我就會全力以赴,盡心盡力去做。”老黨員鄭林堅守著自己的承諾。
該社區黨支部書記薄震霄坦言,小區之美,不僅在于基礎設施,更在于和諧的氛圍。鄰里之間互幫互助,能解決社區治理的很多難題。居民在和諧的氛圍里生活,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如今,在桃園北路東社區,志愿者與空巢老人結對幫扶,“家長學校”定時開課,義診、法律宣傳、文藝匯演等活動豐富多彩……一幅社區新生活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本報記者姚凡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