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宋志偉,太原重工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設備能源室技術主辦,近日被評“第21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12年光陰流轉,12載技術錘煉,宋志偉靠著不停地揣摩及刻苦鉆研精神,從剛參加工作時的技術小白,逐漸成長為軌道交通行業智能制造工程應用的“設備首席專家”,而那些正在世界各地奔跑的太重車輪,更是他引以為傲的勛章。
2010年,宋志偉從合肥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畢業后,成為太重軌道公司設備能源室的一名普通員工。“我入職時,正值公司高速列車關鍵零部件國產化項目建設的關鍵期,這是一條世界上最先進、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智能化車輪生產線。為了迅速消化掌握相關的自動化技術,跟隨德國工程師扎根現場,從設備安裝到電氣圖紙,PLC調試到SCADA系統,數據庫到dotnet編程我都積極參與。”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憑借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鉆”勁和不破難題誓不休的“狠”勁,宋志偉的技術水平在短時間內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先后完成了回火爐雙層布料改造、環形爐三四間隔布料模式的改造升級等多個創新攻關項目。
面對公司淬火水流量還在采用簡單的PID控制,不能滿足高鐵車輪批量生產的現狀,宋志偉為自己立下任務書,誓要解決這個“心病”。面對梳理出的十幾個難以突破的技術瓶頸,通宵達旦翻閱資料,愈挫愈勇反復測試,廢寢忘食試驗改進,他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在雙頁表智能反饋式PID控制算法上實現了創新性突破,將車輪淬火流量控制的性能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極大提升了動車車輪批量生產的穩定性。
每天看著智能化的車輪生產線按部就班有序運行,宋志偉沒有沉浸在舒適區,而是勇于突破革新,期望通過改變設備的技術參數和結構性能,讓生產再提速、成本再下降、效能再提升。經過細心觀察與研究,宋志偉終于找到了突破口。淬火爐周長56米,一次性最多可以容納160片車輪。但通往下一個環節的回火爐周長為37.8米,最多只能容納108片車輪。這就意味著,同樣的生產時間內,需要兩臺回火爐同時運行。這樣一來,單次回火的車輪下線后被分為兩個批次,天然氣能耗也增加一倍,車輪生產線幾乎全年運轉,成本的損耗量之大不可估量。于是,宋志偉大膽提出,將回火爐內的單層結構改為雙層。熱處理區域的兩臺設備均為德國制造,其改造的復雜程度,德國專家都望而卻步。幾百個控制程序塊、上千頁的電氣圖,滿滿當當的外文標注,讓人望而生畏。再加上關鍵工藝參數屬于技術秘密統統被隱去,改造難度之大不亞于信息重建。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他沒有放棄,與團隊成員全年無休、挑燈夜戰,反復進行改造方案的可行性論證、設備的試驗模擬與工藝驗證,再三修正和完善可行方案,再根據試驗結果不斷進行參數的修改與優化。這一項目的成功改造,每年可以為公司節約生產成本600萬元。
公司榮獲2018年省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后,對智能制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宋志偉職工創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因此成立。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宋志偉也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傳幫帶工作中,帶動更多青年職工投身到崗位成才、崗位建功中。
面對筆者采訪,宋志偉表示:“過去的成績是奮斗的足跡,已有的榮譽是前進的動力,偉大的使命是應盡的責任。將以永不滿足的奮發心態,永不懈怠的奮進姿態,永不停步的奮斗狀態為公司高質量高速度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王盼盼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